二○一三年十二月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最新的國際學生評量(PISA)結果,台灣表現有進有退。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三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八(進步十五名)、第四(進步一名)、第十三(退步一名)。

PISA開辦十多年,至今已成為全世界教育領域最重要的盛事,國際媒體甚至把它比喻成教育界的「世足賽」。

芬蘭當地報紙,則以「芬蘭的黃金時期已成過去式」,向輝煌的芬蘭教育道別。

台灣推動閱讀見成效

總體來說,台灣的中等學生教育程度,高於OECD平均,但小輸香港、新加坡、韓國;離上海,則有一段距離。

PISA按照得分高低,從最高分等級六到等級一,外加最低分「等級一以下」,共分七等分。分數達到三的學生,一般認為可勝任日常基本任務。

「閱讀素養」是此次台灣學生最亮眼的表現。○九年,台灣的閱讀素養四九五分,還排不進前二十名,這一次一舉攻進前十名,進步的分數,更高居世界第一。

負責執行台灣PISA測驗的台南大學教授洪碧霞分析,進步的主因,與近幾年民間與政府大力推廣閱讀教育有關。例如教育部所推動的閱讀磐石計劃、國中晨讀計劃等,以及民間教育基金會長期推動閱讀教育。

閱讀教育的現場,似乎也起了微妙的化學變化。正推動「晨讀123」計劃的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助理教授許育健表示,許多老師開始把閱讀與學科結合,像是基隆中正國中就在數學課,讓學生讀數學家傳記,數學不僅變活了,也增進學生的閱讀能力。

但比起上海,台灣在閱讀高分群的表現,仍略遜一籌。上海有四分之一的中學生,拿到了等級五以上的高分,而台灣只有一二%。

洪碧霞也提醒,更多老師的投入,是閱讀能力再提升的關鍵。

數學的表現,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台灣中學生的數學素養雖然名列前茅,但是高分群與低分群的落差,卻逐漸加大。

數學程度落差大

「最好與最弱的程度,可能超過七個年級,」洪碧霞分析,台灣整體表現好,是因為有不少的高分群,但低分群還是沒有進步。

今年台灣學生數學的平均分數是五百六十分,在國際間的排名,屬於高分群。不過,後段班、等級一(含)以下的學生,有高達一二.九%。

事實上,教育部從二○○六年就開始實施補救教學,但是仍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為什麼弱勢學生仍無法進步?

答案可能與補救教學的教法有關。洪碧霞分析,現行的補救教學,老師注重的是未來的高中考試或模擬考,沒有幫助最弱學生對於數學的基本理解。

在教學現場的台北市芳和國中理化老師陳崇弘感概,許多六年級準備上國中的學生,數學的學習程度只達到國小二年級,在上了國中以後,很難跟上進度。

這時候,針對每一個學生程度所設計的補救教學,就是弱勢學生是否能急起直追的關鍵。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網站報導《全球PISA最新評比:台灣學生快樂,但數學學習M型化
親子天下第35期報導《PISA到底是什麼?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PISA官網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原文於2014年01月07日發佈)

出處:天下雜誌 539期/ 作者:鄧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