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照顧嬰幼兒不只要頭好壯壯,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因為這是攸關孩子未來的重要基礎。但是,嬰幼兒的公共健康照顧多半不包含心理健康相關領域的發展,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小小孩身、心都健康?
查爾斯.費德一直站在擘劃教育方向的位置。2024年寫出《AI時代的教育》,提出 AI 科技驅使我們重新對焦教育的本質---重視動機、熱情、歸屬感和意義感。在這世界改變最劇烈的十幾年間,他對 AI 影響生活和教育有著什麼樣的觀察?
專家指出,愈頻繁進行親子共讀,愈能促進嬰幼兒大腦及語言發展。近期台灣師大發表的學術研究報告顯示,台灣2歲幼兒每天接觸3C的比例高達93%,每天親子共讀的僅有18%,且親子共讀質、量,都和家庭社經地位有關。
忙了一天的父母,心中雖知道抱著書陪孩子讀的重要性,卻總不免有力不從心的時刻。新的研究發現,偶爾偷懶、讓孩子用聽的也能學!大人都知道,陪孩子捧著書唸給他們聽、甚至邊指著字邊讀,對孩子的識字、字彙理解、閱讀、身心發展都助益良多。但是在學校,孩子的數目比老師多得多;回到家,爸媽又已經累了一天,還要處理家事或加班,實在是知易行難。
當跨領域學習和長文考題成為趨勢,閱讀理解,將是未來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台灣推廣閱讀教育行之有年,為什麼在面對新課綱的素養學習和考題,仍面臨學生閱讀理解力不足的問題?近來致力推廣閱讀理解的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特別有感,他指出,過往大家對閱讀常有一些迷思,認為孩子只要多看書就好,但「大量閱讀」並不等於「會閱讀理解」。不懂得閱讀理解,造成孩子經常「看不懂題目」、「作文寫不出來」、「看到長文就放棄」。
孩子到了國中卻仍是只看漫畫,或是固定讀某一類的書,從閱讀到思考就像另一堵高牆考驗這時期的孩子。九到十三歲是「讀到思」很重要的養分期。一方面是學習進到新的領域,二方面是腦的發展也準備好迎接多元觀點。
很多大人希望孩子能多讀一點「紙本」實體書,然而,除了記錄閱讀書單、寫心得、集點等做法,如何再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一不三要」策略,讓孩子真心喜愛閱讀。
為什麼孩子到小學中年級,突然不愛看書?多數孩子不是不愛書,而是他正處於「學習閱讀」跨到「透過閱讀學習」的轉換期。羅巧雲(化名)在女兒上小一那年成為學校故事媽媽,羅巧雲說故事,女兒就聽故事,她從不擔心女兒有閱讀的困難。一直到女兒升小四才發現她不愛看書,功課也慢慢吃力:「仔細回想好像從小三就開始,為什麼她一、二年級時我都沒感覺?」
想提升孩子思考力,卻不知道怎麼拿捏?閱讀促進思考,但孩子喜歡的書沒內容怎麼辦?有心引導孩子透過生活中的事物學習,但孩子卻不領情?這些囧情境其實正是開始的好時機。
CNN分享9種終生受用的親子共讀技巧,陪孩子愛上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好時光。有時孩子只是因為讀了本科幻小說,就打開對宇宙萬物的眼界和想像;有時是因為老師推薦的優良讀物,讓孩子心中湧進許多靈感與書寫的樂趣;有時是爸媽與孩子分享自己喜愛的作品,提升孩子對閱讀的鑑賞能力,閱讀的好處從「愛上閱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