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當閱讀素養成為國際競爭力指標,台灣卻在2006年閱讀素養(PIRLS)評比中跌了一跤。教育部補助中小學校園申請增置閱推教師,事隔16年,這項制度性的投資,證明是將台灣小學生閱讀素養推向全球前十的關鍵。教育部自2009年起啟動「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計畫」,補助學校增置「閱讀推廣教師」(簡稱閱推教師),由校內編制內教師兼任。 這群教師要經營圖書館、處理圖書編目,開發閱讀課程,甚至還負責培訓圖書志工。他們用一人的力量,在不同教學科目間穿針引線,串接全校資源,讓閱讀成為校園文化。 根據113學年統計,全國有576所學校擁有閱推教師,占全國中小學17%。由於計畫經費有限、有志者眾多,近幾年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高雄市也額外挹注經費,補助有申請教育部計畫但未通過的學校增置閱推教師,合計全台目前有將近1000位閱推教師。 「經營圖書館」,只是閱推教師的初階任務。 桃園市建德國小全校2000餘人,擁有300多坪的圖書館,一眼望去,又細分多個教學區,空間大到還分前、後門。下課鐘聲一響,學生魚貫走進來,有的拿起百科全書就坐在閱讀角獨享,也有學生跟同學小手拉小手,不甘心地喊著:「吼,達克比又被借走了啦!」熱鬧的景象,很難想像這裡在10年之前,一切百廢待舉。
閱讀的樣貌已徹底改變。對國中小學生來說,「看書」不只是翻紙本,更常是滑開平板、點擊畫面。《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超過4成學生常用數位載具閱讀,面對電子閱讀新時代,大人該如何協助孩子真的「讀進去」?
AI 生成內容工具功能愈來愈強大,閱讀與寫作的價值如何改變?國際素養協會 (ILA) 「AI科技進化中的素養」最新報告解讀,並附與AI協作從零到無限的15點師生檢核表。 AI 時代來臨,孩子還需要學寫作和培養閱讀習慣嗎?(親子天下提供) 「你識字嗎?」 在過去「識字率」是查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教育程度的最初階門檻,但現在在台灣很少人會這樣問,因為不識字的文盲很罕見了,2024年教育部統計,台灣15歲以上人口中,超過36%擁有大學以上的學位,不識字比率只有1.35%。
暑假就是要休息?其實,在升學壓力下,多數學生都還是會參加不同類型、帶有學習意味的暑期輔導、補習或營隊。美國研究發現,暑期學習對學生有不少好處。但是要有成效,得要掌握很多秘訣⋯⋯   (親子天下提供) 暑期輔導是很多父母學生時代共同的回憶。時至今日,補習班的暑期密集班或先修班、學校的暑期輔導、或是其他機構的各種營隊,更是琳瑯滿目,也是學生趁著放假複習、追趕落差、預習與拓展視野的時機。
AI 時代要學什麼、不學什麼、文科無用、被機器人取代甚至控制的焦慮……這些論點,恐怕都不再是 AI 時代教育思辨的重點了。  
面對新課綱,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但孩子學什麼好像都沒興趣,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標,邁向主動?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楊煥世攝 全世界都在探討,為何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為何年輕世代缺乏前進的承諾?不論從腦神經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來看,都導向因為缺乏「動機的來源和目的感」。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曾花了七年的時間,針對一千兩百位居住在美國五個不同社區、年齡在十一至二十六歲的年輕世代做了「目的感」的研究,並深度訪談其中四分之一的人。
記憶力靠天分,有人就是記不起來,只能靠勤能補拙?是真的嗎?一個記憶力零零落落的記者,靠著訓練一年,成為美國記憶比賽冠軍。他的領悟是,每個人都有記憶的天分,關鍵不是「勤」,而是「巧」能補拙! 親子天下提供 有的孩子幾乎過目不忘,令人羨慕。有的孩子卻得幾乎綁在書桌椅上,死K硬記,也不見得能背幾行字。 暢銷作家、也是華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教授的葛蘭特(Adam Grant)在《紐約時報》為文指出,要記得好,「巧」比「勤」更有用。他更以獨立記者福爾(Joshua Foer)的故事為例,鼓勵大家,一個記事情零零落落的記者,在經過一年的訓練之後,竟然登上美國記憶比賽冠軍。 福爾的心得是,每個人都有內在的記憶天分,重點是要用對的技巧喚醒這些天生的記憶力。葛蘭特則戳破常見的記憶迷思,幫助大家以「巧」補拙。仔細看看這些迷思,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的建議,還真的都教錯了
SDG1|消除貧窮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公平的起點,但我們可以陪孩子,從理解「貧窮」開始——學會看見、學會同理、學會幫助。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提供 為什麼要談「貧窮」?——認識 SDG1 的核心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SDG1「消除貧窮」 是最根本的議題之一。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仍有超過7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台幣60元(1.9美元),更有許多孩子因此無法獲得穩定的食物、教育與醫療照護。 但「貧窮」不只是數字,更藏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故事。 在台灣,雖然相對富裕,仍有許多弱勢家庭面臨生活壓力。孩子可能會在生活中觀察到一些「不同」,例如: 「為什麼他每天穿同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給他一些吃的嗎?」 「貧窮是不是因為不努力?」
大人忙、煩、累的時候,難免暫時隨手把手機當保母,不過也知道這樣不是好方法。現在有新的研究發現,這樣做的壞處又多了一個:會剝奪孩子練習面對無聊或情緒的能力,長期影響甚至會導致他們情緒失調、更喜怒無常。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長長的假期,或是疲累的下班後,一定有這樣的時候:大人已經很累了,小小孩還是黏著不放,或是大人不得已必須起身去煮飯、接電話、或處理雜事時,小小孩馬上崩潰哭鬧。此時,你是否也忍不住拿起手機或平板,推向小孩,希望換來一點清靜與時間?
非認知能力是AI時代最重要的能力,很難用課本來教。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身教是影響最大最能形塑的力量。 培育非認知能力,應該配合孩子特質,發展最擅長的技能,圖為新和國小角力隊。楊煥世攝(親子天下提供)  1. 非認知能力和智力一樣會遺傳!父母日常就能教孩子 父母的非認知能力,就與智力一樣,的確會部分遺傳給子女;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從身教表現出的非認知能力,例如情緒調節、社交能力、態度與動機,不只影響孩子發展出自己的非認知能力,其中自我控制與情緒調節等,更會影響孩子在學業成績的表現。 2.  想要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認知能力或非認知能力缺一不可 最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學業表現,非認知能力與認知能力的影響一樣重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