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對事不對人」是孩子面對未來最重要的能力
要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迎接新世代的挑戰?數位政委唐鳳接受新書《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作者丘美珍的提問表示,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心中能容納多方觀點的人,才能對各種出征、妖魔化論述免疫,才能接下未來拋出的各種變化球。以下整理唐鳳第一人稱回答:
我們常說的「適性揚才」,對小孩大人都適用。這裡所謂適合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要適合自己的個性,再發揚才能。例如說,在社會上找到志同道合、一起參與並改變社會的夥伴,進而跨領域、跨場域、跨世代一起做些什麼,而非彼此對立或攻擊。
面對未來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我認為,小孩在面對未來,第一個最需要建構的就是對事不對人的能力。每次看到一件不正義的事,不要急著出征或貶低誰,而是要問,這裡面有沒有一點點自己可以做的事?或許也不一定需要全都自己重頭做起,有沒有哪些人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我只要加入他們就好。
小孩本來就有看待事情的想法,當結合到現有的社會脈絡,就會學習到,每一件事情都有多個角度,既不是只能從這邊看,也不是只能從那邊看。能具備這樣多角度,能跨文化、跨領域、跨場域的能力時,不管未來的問題從哪個角度來,他都不會害怕。若只綁在特定角度、特定意識形態時,只要未來拋出一個變化球,他可能就無法處理。
所謂的「眾人之事,眾人助之」,這裡的「眾人」就是多多讓小孩去認識各種不同的人,可以在多元社群去問,哪個人、哪件事可以怎麼解決。
面對提早成年的準備
或許孩子不擅長學業,但可能人際互動能力、社會參與組織能力很強。我們說「先適性,再揚才」,先想「如何用,再去學」,「用以致學」連結更緊密。先找到他感興趣的題目,例如能源、數位轉型,他為了解決問題去學習物理學、大氣科學,會學得很好,若硬要念原來缺乏興趣的科目,就會事倍功半。
在不久的未來,18歲就是成年人了。這也代表,在國民教育階段,孩子就是準成年人,這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前大家會認為,孩子高中結束後,自然就應該立即銜接大學。現在這些新成年人的想法就不一定是這樣的,如果他覺得國教階段結束後,要先花一年gap year去見習、做服務、創業等,都是他人生的選擇。他選擇這個人生走了幾年後,發現需要學術社群的資源時,他再回去大學,這個時候他跟教授就比較平起平坐,因為他帶著實際的經驗跟問題意識回來。
所以,我會建議家長現在可以超前部署,想一想如果過了兩、三年,你的小孩決定在高中結束之後,不一定要馬上進入大學念書,這個時候,你要怎麼樣去鼓勵他,去發揮所謂適性揚才?如何讓自己能以成年人對待成年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家長的身分去面對一個18歲的成年人。
如果你能把孩子當作另一個成年人看待,自然也就比較能夠接受彼此一定會有立場不同的時候。因為,就算朋友之間也會有立場不同,但總是有共同價值,所以才可以一直當朋友。若能提早用這樣的觀點去面對小孩,就不會覺得他老是在跟你爭權利。
唐鳳眼中的共好
除此之外,只要是公共議題,每個人所站的立場和看的角度一定都不一樣,但儘管立場不同,其實大部分人的價值卻是相同的。以先前同姓婚姻合法化為例,就是因為凝聚大眾重視家庭的共同價值;雖然有些朋友會認為,傳統的婚姻制度,就應該是一個家庭與另一個家庭的連結, 應該被尊重與保持,不該被重新定義。但也有另一群朋友認為,一個人跟另一個人之間,所謂登記結婚的權利義務不應受到性別的限制,兩者雖然立場不同,其實背後的價值是一致的。
所以,後來我們透過「結婚不結姻」這樣所謂的「超連結法案」設計,同時尊重兩邊的立場,匯聚成共同的價值,就能達到所謂的「共好」。因此,不同的立場能夠凝聚出共同的價值,另一種情況是:基於共同的價值來達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創新,也可以是一種「共好」。
例如同婚的超連結法案,大家可能從沒想過可以這樣,一看到後,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這時,社會就會進步到跨文化彼此理解。大家要在不同議題上,不斷的尋求理解,才有可能達到共識。
鼓勵意見表達該如何避免民粹
有些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未成年的時候,就熱衷參與公共事務,以後會不會變得太偏激或不務實,或是被有心人士利用?基本上,關心公共事務並非刻板印象中的一定要衝撞、變得偏激。現在關注公共議題方式很多,其中,開放政府的理念就是「你行你來」,現在「JOIN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提案都來自於未滿18歲的在學學生。以前他們沒有投票權,但現在透過網路串連,議題設定權很強,聲音不可忽視,而且「用網路代替馬路」更安全了,若家長擔心孩子走上街頭會危險,可以鼓勵他們在網路上選用安全平台。
有網友問:「政府在推動開放政府政策時,該如何避免民粹?」因為隔著電腦螢幕,不像我們這樣當面可以確認彼此的感受,確實更容易造成一群人起鬨、出征,但我會覺得,開放政府正是讓民粹難以擴散的解方。如果你有好好看過某一個議題,了解各方想法,或者大家手上有同樣即時的數據,來佐證彼此的想法時,其實就好像免疫了一樣,之後再聽到誰說誰誰誰怎麼樣的時候,你腦中會冒出相關的數據,知道不是這樣的。此時,民粹的抗體就是來自於跨越不同的立場之間,能彼此傾聽、找到彼此價值的過程。
所以,我會覺得,像現在高中公民課有很多時事題目、或很多當下的議題,應該多鼓勵不同立場學生,可以多交換彼此的意見,去學習彼此傾聽,能這樣子長大的小孩, 對於怎樣把彼此妖魔化、刻板印象化自然能產生免疫力,他既可以站在這方,也可以站在另一方去陳述立場。(整理自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線上論壇)
唐鳳 小檔案
揭開神人級公民黑客、台灣抗疫功臣,被日本媒體譽為「天才IT大臣」的背後思路;理解她超越一切框架,主張從征服(conquer)到增幅(empower)的共好價值,用無差別的愛與自由,邁向分享協作的「唐鳳Style」。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1年3月27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