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柯華葳教授兩週年紀念研討會」於11月中旬在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行,邀請20多位學者專家出席,以閱讀為軸,提出以證據為本的教學教養建議。實證研究發現,提升口語詞彙量、增加親子共讀互動,都能有效提高孩子未來就學的學習力。

(親子天下提供)

如何幫助提升孩子的閱讀力?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穎、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林珊如等超過20名學者,出席於11月18日舉行的「2022柯華葳教授兩週年紀念研討會:語言、語文、閱讀」。

不僅導讀已故教育心理學家、國家教育研究院前院長柯華葳於2020年5月完成初稿、續由清華大學教授陳明蕾擔任編者的《語言、語文與閱讀》著作精華,也分享他們的研究內容、實務經驗,給予以證據為本位的實用建議。

中研院研究員李佳穎根據多項國內外研究指出,兒童的口語能力在學習閱讀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提到,國外有學者觀察、比較擁有高口語(詞彙量)能力與低口語能力的5歲孩童,經過7年的學校學習,會出現5.2年的閱讀能力差距,這研究證實,在學齡前擁有高口語能力的孩童,在未來求學階段將會比低口語能力的孩子擁有更好的閱讀能力。

提升口語能力 有助提高閱讀力

為什麼提高口語詞彙量可以強化孩子的閱讀力?李佳穎以涉及閱讀習得的歷程說明,語言學習雖然不外乎是形、音、義的連結,不過只有少數語言可以透過口語發展出語言,如,國文、英文等,以國語學習經驗來看,「學文字我們不是立刻教『貓』是什麼意思?中文學習需要注音符號的介入,幫助我們先唸出『貓』,再去對應『貓』的意義?」顯示學前的口語敘說能力和閱讀能力發展有關

但若要有效提高閱讀力,更重要的是需要「親子互動」。李佳穎綜合多項眼動儀研究發現,幼兒的口語詞彙量以及對語音的敏感度,是識字閱讀發展的基礎。閱讀能力的建立,在於連結孩子既有的口語字詞知識與文字符號。而口語詞彙的建立,關鍵在於「有互動」的學習經驗,可以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看繪本、說故事,不只是播放說故事音樂。李佳穎也強調,學齡前的孩子,透過口語詞彙,建立語音的敏感度,但不用急著學識字或寫字,重點在於在孩子開始學閱讀之前,充實口語詞彙量。

參照圖文 有助提升孩子「閱讀」力

清華大學博士廖家寧曾進行「學前幼兒繪本閱讀之眼動研究系統回顧」,篩選、整理國內外21篇相關主題論文,結果值得家長關注:只有故事的聲音敍述而無圖畫伴隨,可能會導致幼兒對故事理解較差。學會最多書中新詞的兒童,是那些對此特定主題有背景知識的兒童。兒童對插圖的注意力也明顯會影響他們的詞彙學習。但對人形(或擬人)圖畫的注意時間越久,對字母學習的表現是負向關係。

台師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簡郁芩也曾進行科學圖文閱讀眼動研究,發現台灣小四學生,會因為高、低的閱讀能力差異出現不同的閱讀歷程。根據眼動資料顯示,兩組學生閱讀不同文章難度所花費的時間不同,高能力組純粹讀文字的平均凝視時間比低能力組短。兩組人閱讀文、圖的時間比例也不同,不分高、低能力,讀中等難度文章平均都花費30多秒。但閱讀困難文章時,高能力學生較懂得參照圖文、以促進理解,花費的讀圖時間平均約25秒,但低能力學生則只約15秒。

簡郁芩建議,老師們在教學時應考量學生的閱讀能力。若小四學生圖文參照的閱讀策略尚不成熟,可以多加指導參照圖文相關訊息的閱讀策略。對低閱讀能力學生,建議多加指導重讀策略、從上下文找相關訊息。簡郁芩表示,提高讀者能力與文章難度的適配度,將有助於提升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投入程度

先備知識 可橋接不完整訊息

面對數學題:一瓶礦泉水22元,哥哥買了6瓶,請問哥哥一共花了多少錢?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說,「我在台東教育現場碰到的情況,一年級小朋友上數學課問老師:『什麼是共花?』原來是小朋友斷不出語詞來、詞彙量不夠,」這說明閱讀文章前擁有先備知識的重要性,可以用作橋接文章不完整的訊息,學習不同領域的內容。

曾世杰現場教學示範,他與團隊設計的幼兒園口語詞彙教學。曾世杰以「委屈」一詞的教學為例,第一天先由老師解釋「委屈」的意思、什麼情境會運用到?例如,老師會說:「沒有做錯卻被罵,會讓我們覺得很?」學生回答:「委屈」,老師再複誦一次:「沒有做錯卻被罵,會讓我們覺得很委屈。」前兩節約5-10分鐘的「委屈」教學反覆10次,到了第三節則可以混合其他情緒詞一起口說測驗。透過頻繁的口說和練習,帶孩子說出新詞彙。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2年11月18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陳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