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數理、也要補文科⋯⋯想要精益求精的科目多,但是時間有限,該怎麼辦?美國跨50年的經驗發現,強化成績,不一定要從補習開始,改善營養、健康、環境,也可以補出數學腦!

(親子天下提供)

對很多孩子來說,文科、理科難兩全。大人都希望孩子的成績進步更快、考得更好,但要讓數學進步比較容易,還是閱讀進步比較容易?

數學進步的程度大於閱讀 與發展腦力有關

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的整理,掀起了熱烈討論。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教育政策與治理研究的教授彼得森(Paul E. Peterson)和博士後研究人員沙基爾(M. Danish Shakeel)彙整與比較了從1954年到2007年出生、共700萬名學生在不同年齡、從1971年到2017年間,參加160種數學與閱讀測驗中的表現。

他們所挑的測驗,是在設計時就能夠長期相互比較的,例如有些重複主題與難度的題目,而且受試的學生也經過嚴格的抽樣,能夠呈現整體世代的樣貌,所以可以看出不同年代受試的學生的程度,也可以觀察時代的變遷。

他們嚴謹的用統計學上的標準差來衡量、比較成績進步的程度,發現每10年,學生的整體數學成績進步了一個標準差的95%,大約是4年的學習成果;閱讀的成績則進步了20%的標準差,大約是閱讀1年的程度提升。

此外,無論是那些種族、社經背景、還是年齡,包括小學、初中與高中,學生的成績都變高了,數學的進步也都明顯大於閱讀。他們繼續查訪其他的美國全國性測驗,也都發現類似的狀況。為什麼呢?研究團隊於是進一步檢驗過去有關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特別是在認知能力方面的研究,找出了原因。

原來,數學與閱讀所需的腦力是不一樣的。數學比較需要「流質推理」(fluid reasoning),牽涉到流質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包括記憶、運算速度、理解、推理等,在混亂與新情勢中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閱讀則比較需要晶體知識(crystallized knowledge),牽涉到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著重於應用已經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包括語言、文字、技能、判斷與聯想。

改善營養、疾病防治、汙染 有助數學進步

人們生活的環境因素,像是營養、感染、空氣或鉛汙染等問題,會影響傷害腦中流質推理的部分,但是不會影響晶體知識。所以,當人們成長時若遭遇飢餓、營養不良、環境不佳等經歷,就會傷害流質推理能力,影響數學的學習。

在過去100年、或是研究中聚焦的近50年,無論是媽媽們在懷孕時,或是孩子出生後的成長,在營養的品質、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和環境的其他風險因素,都愈來愈進步,有助於孩子們的數學能力發展。

如果考慮在美國不同種族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環境,還可以發現,有色族裔、移民的生活,在這些層面,也有明顯的改善。這些演變,正巧跟美國學生的考試成績一致--長期在數學上進步較多,有色族群與移民、低社經地位家庭孩子的進步更可觀,因為他們的環境改善較白人更為明顯。

所以,在政策上,數學是相對可以操控成長的科目。如果希望大幅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可以從怎麼幫助孩子腦部發育的刺激、營養、疾病防治、汙染等環境等面向著手,讓孩子有更多後天的滋養,提高流質智力。

另外,他們也整理了其他研究,發現社經地位的改善、所得增加、父母的教育背景等因素,也都有助長期提升整個群體的成績。當然,這些進步也都跟營養、健康與疾病息息相關。

此外,各種比較都顯示,孩子們在小學時期的成績,進步最明顯。這顯示,幫助所有孩子在較小的年紀就有營養且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能夠幫助他們奠定更好的根基,是必要的。

素養型數學測驗:需要更多閱讀能力

但這並不意味可以偏廢增進閱讀的努力。這個研究還檢驗了其他在美國長期可以比較的測驗,但是只有 OECD 在全球進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中,發現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退步,而且程度大於閱讀退步。

原因是 PISA 的目標是要看15歲的孩子面對人生是否準備好了的能力,所以測驗題目中並非都是純數學的題目,也需要到更多與數學理論、公式無關的能力,有比較多的生活情境、素養題型,需要其他能力、例如閱讀理解好的孩子,才能獲得高分。

這也提醒大家,如果要追求數學、理科的進步,仍然不能忽略人文、閱讀能力的發展,而且能夠相輔相成。

(資料來源:未來教育Education Next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2年08月25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黃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