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得更快、更多、更有效果?如何教得更輕鬆、更愉快、更有成效?回顧2022年的10大學習與教育研究成果,讓父母與老師找到帶孩子更輕鬆有力的未來。

(親子天下提供)

歲末是回顧與檢討反省的時刻,但若能從回顧中,看見未來的希望,就是更好的禮物。

美國教育網路媒體《Edutopia》從上百則今年公布、有關學習與教育的研究中,選出了10則重要的發現。它們有的打破人們的迷思,有的為人們找到新的解方,有的讓人們看到未曾想過的視野,對於未來的教育政策、教學方法、與個人學習都極具意義與參考價值。

一、老師可以兼顧嚴格與溫暖

過去人們認為,老師如果太和善溫暖、跟學生關係打成一片,就沒法扮起黑臉嚴格要求學生,甚至被學生佔便宜。

但是密蘇里大學與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共同進行、針對285個學區的老師教學實務研究發現,當老師展現出對學生的關愛、而不只是嚴厲要求時,反而能把情緒資產轉化為學業資產。溫暖的老師讓學生會更想跟老師在一起,更享受、也更好好學習,讓老師有彈性能夠出更難的功課,訂下更高的標準。而且,學生的努力與成果還會超越老師的預期。

二、畫重點複習之前,要靠老師教怎麼做

大家都知道學習要挑重點,複習時要讀重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挑對重點」,以及知道怎麼做。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與智利聖地牙哥大學結合管理與經濟、心理與腦科學、科技等專家,重新分析36份研究發現:重點式的複習,需要老師出手才能事半功倍。因為學生自己挑的重點與複習方式,常常只是加深記憶;但是老師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觸類旁通,學得更快、更多、更好,深化學習效果。

如果老師能夠教學生怎麼挑重點與運用重點複習,只需要兩個小時,就能大幅改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三、特殊教育,融合比分而教之更有效果

許多人主張,應該將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與一般學生分開,各自學習,以便更能因材施教與避免彼此干擾,或對特殊生帶來太大的社交與情緒壓力,但是這樣的理論證據薄弱。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與普渡大學進行了針對24,000名有資格接受特殊教育的青少年研究,發現當他們整天有8成以上的時間跟一般生在一起時,能比只在特教專班有更好的成績,閱讀進步幅度比特教專班多了24分、數學多了18分。研究人員建議,盡量讓不同的學生融合共處,視作常態,彼此在各方面刺激與學習,非不得已時,才將特殊學生分開。

四、邊學邊在紙上寫出重點與畫概念圖,稍稍加工就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閱讀與學習時,記下重點與畫出概念圖,能幫助理解、關連與記憶;這是許多人已經知道的事。但這些事能夠幫助的幅度,可比大家想像的要多得多。

美國愛荷華州博伊西州立大學(Boise State University)與南卡羅來納州的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發現,要讓原來的筆記跟草圖幫助理解、具象化,只要在隨筆畫的草稿上,加上更多資訊,像是箭號、小註解、一些有意義的符號,就能變成有組織、結構化的學習輔助作品,提供更大的圖像,了解所有概念的相通之處與連結關係。一群五年級的孩子,因為這樣做而在一項高層次思考測驗中,得分超過同儕300%。

五、別低估讓大腦休息的功效

傳統上,人們總是鼓勵要不停歇、一直活躍、重複的練習、背誦記憶與學習。但是,能讓大腦休息一下,也同等有效且重要,甚至會學得更好、記得更深。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法國里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學者,觀察人們的腦部掃描發現,當大腦休息時,會無意識的高速自動重複播放先前正在學的東西,讓它們在腦部的處理跟記憶中心高頻率的出現,不輸給一直在學習的狀態。

同樣的,德州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在下課後、特別是在戶外活動後,再回到教室中,學習效果更好。顯然,大腦也需要它的獨處時間,而且不會因此就鬆懈、怠於工作。

六、教室佈置愈簡單愈好

教室佈置是班上的大事,多數時候,人們重視是否美觀、漂亮、生動又有意義,呈現出班級特色,而且還要比賽;但也有人說,應該要讓環境更簡單,才不會讓學生分心。

馬里蘭大學、喬治亞州立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發現,教室佈置愈簡單、教學教具上的流程愈簡單,對幼稚園與低年級的小朋友,愈能讓他們專心。但這並不是要簡單到像白牆一樣,太了無生氣會讓教室氣氛死寂。簡單的說,學者提醒,過猶不及,如果要佈置,盡量跟學習相關,並且避免太過極端的裝飾與主題。

七、小小孩的玩比學更能學

要贏在人生的起跑點,孩子不是要凡事提早正規的「學」,而是遊樂式的學習,邊玩邊學。因為小小孩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他們的腦部學習程式,不是正襟危坐的聽講、背誦,而是從玩樂中學習。

英國劍橋大學檢視與分析了39份跨越數十年的研究報告,建議大人可以稍稍引導孩子,讓玩樂也有學習的效果,這會勝過所謂的正規學習。大人若仍焦慮,可以在跟小孩玩時,心中有個學習的目標,但在玩樂中要保持新奇有趣、探索、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與自我引導要怎麼玩等元素,必要時才介入。

研究還證實,這會讓孩子比傳統學習方法學到更多重要的學習技巧與初步的數學等知識。

八、全身一起動,讓孩子學得更好

孩子是怎麼學字母的呢?硬背、在紙上寫、重複念著 A apple、B book、C cat 等聯想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跟南丹麥大學的實證研究發現,當丹麥幼童學習字母時,若加上全身一起動,效果更好。像是,學到 S snake 時,就同步模仿往前滑動的樣子,還吐出舌頭、學「ss」的聲音,會讓孩子記憶更深刻。

全身一起動、一起學的方法,也會增進之後的認字與學習技巧。更重要的是,這讓孩子學到結合動作的新學習技巧,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

九、看影片學習,適時暫停比一路播完更有效

運用影片、或是視訊錄影,已經是教學上常用的工具了。但看影片不一定要一路看到底,才代表學生專心又有毅力的看完。

德國多個學習與科技研究中心合作的研究發現,就像實體課程中,老師也要停頓、確認同學是否理解、回答問題,學習者在看影片教學時,若願意透過暫停、倒轉等方式解疑與增進吸收,比起無論如何一片看到底,更能達成學習效果。

十、與其一讀再讀,不如自問自答與在腦海回想

孩子都怎麼複習、準備考試呢?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發現,準備考試時,效果最好的,不是拼命低頭K書,而是要把頭抬起來,讓眼睛與腦子休息一下,然後回想一下剛才讀進去的東西,加上自問自答。這樣結合休息與間歇式學習的作法,除了更能夠強化長期記憶效果,也能夠在回想中發現自己不夠熟悉或理解的內容,找到要加強的盲點。

(資料來源:Edutopia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2年12月21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黃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