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本來就有專注的本能,只是要專注在一件事上,其實要耗費大量心力,才能抵擋外來刺激。不過,醫學研究家找到腦中控制思考交通的機制,關鍵在身邊是否出現某種刺激⋯⋯

(親子天下提供)

有些孩子在吵雜的環境中,也能夠安靜的處理很多事情、念書、做功課,或忘卻門外的電視、身邊的遊戲機。有些孩子即使在單純的環境下,也很會容易被臨時現身的人事物、聲音等影響,頻頻放下書和功課去做別的事情。

賓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了秘密,原來大腦裡面有類似「交通控制」的角色,管理我們的注意力對於刺激的反應,過濾雜訊和使人分心的來源。

美國《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引用進行研究的賓州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培薩倫(Bijan Pesaran)所述,人類與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大腦本來就有能力過濾使人分心的事物,聚焦在能帶來回報的事情上,向未來的目標邁進,這叫做「由上而下」的控制。同時,靈長類動物也有腦神經迴路,自動將注意力導向聲、光等顯著的感官刺激。

但事實上,有些人、或有些靈長類動物比較能夠抵擋這些刺激,有些比較不擅長。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揭開謎底,是哪些機制會引導或是抑制注意力對刺激的反應。在這個研究中,他們運用動物觀察模型發現,腦中的視覺運動神經元有個機制發揮了很大的效果,就像交通控制員一樣,可以將注意力引導向有益、或是分散注意力的形狀(物體)。

他們還觀察到,在注意力集中、也就是會忽略視覺干擾並完成任務時,視覺運動神經元會以同樣的頻率放電,稱為「β 爆發」(beta bursts)。當 β 爆發發生在視覺刺激出現之前,受試者更有可能忽略這些刺激、繼續專注的完成正在進行任務。相對的,若視覺刺激出現之前,β 爆發較弱或不存在時,受試者的注意力就比較會被轉移到明亮、但是不會帶來回報的形狀、物體上。

「視覺」影響注意力 環境單純能強化專注度

所以,當外力、或是其他吸引人的活動出現時,當下專注的程度會決定是否被干擾。而且,在各種干擾中,視覺是影響專注的一大關鍵。也因此,如果在應該專注時出現視覺刺激,就可能會把注意力移到明亮、但是無助生產力的物體與活動上。

研究人員還指出,專注於一項有收穫的事情,其實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但這可能是能夠改進的。對於一般人,可以運用簡化環境,特別是減少眼目所及的雜物,以及避免新的過於明亮的視覺刺激,更不要把干擾物直接拿到孩子眼前,來強化專注。

他們也希望將這類的發現進一步深究與應用在了解和幫助無法專注、處理相關刺激的人,包括各種認知與像是精神分裂、強迫症等精神疾病,以及注意力缺陷等問題上。

(資料來源:科學日報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3年08月21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黃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