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日本: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 學習共同體的革命
「學力低下、學級崩壞、逃學、霸凌、校園暴力、我們的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是否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這個問題,是日本許多教師、家長、甚至孩子們心中的疑問。1980年代,因為學歷社會及考試競爭的影響,學校強調填鴨式教育。過分強調成績,卻讓學生漸漸對學校及班級失去歸屬感。「成績高的就是好學生,那我呢?」「為什麼非要我去上學?」「上課學習一點都不有趣。」這樣的想法在學生心中漸漸發酵,更多學生對學校、教師失去信任,甚至放棄了學習。
「21世紀的教育該怎麼進行?21世紀的學校及教師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
(陳德信攝)
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從30年前開始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強調取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地方、家長及教師須通力合作,建立關注到每個孩子學習的「學習共同體」。
佐藤教授認為,傳統學校教師單方面的授課方式,有以下缺點:
- 教師單方面授課,孩子被動的將聽到的全部背起來,學到的只是背誦能力,而非知識本身。
- 傳統式教學,孩子不需與他人接觸或討論。然而,21世紀的社會,強調與多種多樣的人共生互助,學習也應該與他人交流,讓孩子視野更寬廣。
- 傳統學習方式,讓孩子因為背誦,累積許多知識,卻無法活用知識。學習應該是透過活動,讓孩子充分運用學到的知識,在失敗時,再一次思考知識的原理,如此才能真正了解知識並能活用。
因此,「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標,並非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是透過引導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並在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學習」。
日本教育界的「寧靜革命」
佐藤教授所主導的「學習共同體」改革,30年來,已經在日本3千所學校實踐,約10%的學校參與,掀起了日本基礎教育的變革。在沒有教育主管機關的贊助和支援下,被稱之為民間掀起的「寧靜革命」。
佐藤的影響力也逐漸從日本擴展到亞洲各國:鄰近的韓國於2000年導入「學習共同體」,以首爾為中心,並獲得韓國8成教育局長的支持並推行,每年派遣上千人的教師團到日本學校,實地參觀研究。中國於2003年導入,以上海為中心,北京、西安都已開始實施。強調學力導向的新加坡,也於2005年由教育部主導,推動從上而下的教育改革。
「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是建立班級孩子的學習圈。首先,改變班級孩子的座位方式。由一排排面對教師的座位方式,改為「ㄇ」字形的座位,方便孩子隨時互相討論,進行小組學習。上課當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再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心得與全班分享。一方面訓練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孩子的思考更深入、廣泛。
透過這樣的模式,班級中的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班級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小組學習」,並非小組互相競爭,或分工合作,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不再是傳達知識的中心,而是知識的「媒介」。佐藤教授指出,傳統的上課方式中,教師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一直「說」,卻忘了「聽」的重要性。教師「聽」的能力,不僅只是聽孩子發表內容或意見,而是透過「聽」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存在,給予歸屬感。
老師也因為能夠「聽」孩子的聲音,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更因為適時的「聽」、串聯知識與孩子的意見,使孩子的思考更深刻,激出更大的火花。因此,教師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
教師們晉升為「學習專門家」
此外,教師們也構成「學習共同體」的另一個學習圈。佐藤教授強調,21世紀的教師,除了實踐教育之外,更應提升自己為「研究者」。在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上課經驗中,透過不斷的思考、反省及學習,往「學習專門家」的路成長邁進。因此,構成教師們學習圈的第一步,就是將教室的門打開,讓其他教師能進入互相學習。佐藤教授強調,在教室觀察中,真正的專門家,是能夠脫離評論的方式,用「省察」的態度,觀察自己及他人的上課情形。
換言之,觀察者與授課教師是站在同一平面,把觀察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學生,一起思考同樣狀況發生時,自己的處理方式。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不僅孩子有成長的機會,教師也能不斷的學習。
學校轉化為公共的教育
任何教育改革中,學校及地方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佐藤教授認為,現今學校改革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家長和教師間的不信任,及學校和地方間的意見分歧。這樣的不信任,反而造成孩子問題的嚴重化。如何消除家長、教師、學校與地方的分歧,佐藤教授主張,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生學習,並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構築家長、學校及地方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的「參加學習」,並非傳統的「教學參觀」,而是讓家長及地方人士,實際進入班級孩子的學習圈。與孩子同一平面,一方面引導孩子思考,一方面從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思考學習。
在日本實際進行的狀況中,「參加學習」的型態及參與人士非常多樣化,雖然規劃各有不同,但每個學校都出現同樣結果:家長們在剛參與時,只在乎自己孩子的表現及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漸漸會去關心其他孩子的學習及反應。而孩子們也因為教室裡許多大人的參與,更安心展現挑戰的欲望。
在日本「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加學習」,無形中激勵了孩子的學習欲望;也透過實際的參與,改變了學校、家長、及地方的對立關係,使學校教育轉化為「公共的教育」,大家不僅是「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之一,更有責任及義務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實行「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學生到底有什麼樣的改變?
佐藤教授回憶,許多自願參加「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學校。在加入時,都面臨學習崩壞,學生問題嚴重,甚至逃學的學生人數達全校學生總數1/10。實行「學習共同體」後,因為上課不再只是背誦及考試,而是透過各種方式探索學習,學生漸漸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許多逃學的孩子漸漸不再抗拒學習,反而認真思考、參與討論,有時表達的意見,甚至比成績好的孩子更深入、更發人省思。也因為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與配合,使學校、地方及家庭的關係更緊密,原本嚴重的學生問題也大幅減少。
(陳德信攝)
雖然「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的不是成績,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對學校的歸屬感,卻能反映在成績上,許多遠遠在平均之下的學校,一躍而達平均標準;隨著長時間的實踐,更有不少學校,已超越平均標準達到高標。成績並非「學習共同體」的目標,但因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成績一躍而上。這樣的成績表現,並非訓練,而是孩子真正懂得、運用知識的結果。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數次公開研討會,開放學校大門,讓其他學校的教職員進入教室參觀教學情況。許多校長及教師,在看過學生的學習情形後,產生感動及共鳴,紛紛積極的將「學習共同體」導入自己的學校。因為這樣的分享與感動,日本許多學校都由教師或校長發起,導入及執行「學習共同體」。
佐藤老師深信,開發孩子潛能,只朝教材或教學法單方面改善,效果及維持度極有限。唯有地方、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一起努力,才能有效解決教育問題,進而提升孩子學習潛能。每個孩子都不能被放棄,保障每個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在探索中開啟學力潛能。佐藤教授,甚至每一位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們都正在努力學習著。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11年06月01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