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讀文學」是為了找尋篇章的深層意義,賞析文學作品時,我們常想窺探文字的底層,領略書表層下的意念。但更多時候,我們多是對著書本想著,究竟可以發掘的有多深,究竟怎樣拈來好主意,寫出好作品?

兩個重要的思考步驟,幫助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第一步:訓練洞察力

沿著蛛絲馬跡,從多種問題把握其核心的能力,透過觀察,窺探人物角色的表現和行為,發掘出他們真正的情感和動機,見微知著,零碎的碎片加起來,湊成有意義的課題。

例如:《傲慢與偏見》,達西先生公然表達對伊莉莎白的不滿,起初,你可能以為達西先生只是個刻薄的人,不過,運用你的洞察力,你會發現到其他微小的事,達西先生對著伊莉莎白時,雙眼流露的愛意、伊莉莎白在身邊時,達西先生顯得侷促不安,加上達西先生社會地位遠高於伊莉莎白,觀察的出,這當中另有內文,就這個例子來說,洞察力會告訴你達西先生的表現與內心的愛慕之情自相矛盾,因為兩人的貧富懸殊,令他深信兩人的愛情不會開花結果。

思考著這些微小的線索,讓我們洞察到更寬廣的意義,從而在文章探討這本小說當中的表面與真實、財富與社會階層的影響力、以及傾慕與愛戀不可計算的本質,這就是深層意義。

第二步:瞭解複雜性

要在寫作中認識到複雜性,必須仔細探索整個故事人物角色不同面貌,並將事件中各種因素納入影響考量,揣摩影響力間的權力反轉。

例如:托尼莫里森小說《寵兒》,主角殺死了自己的親身女,好讓他不必在奴隸制度中長大,終生成奴,簡單的分析可能會是:柴特謀殺了親女犯了滔天大罪,以至於女兒的靈魂縈繞在她背後陰魂不散,這些觀察並沒有充分考慮作者塑造人物角色作為,試一下這樣說:「奴隸主義成風、根深蒂固,甚至蒙蔽了是非對錯的道德判斷,柴特過去慘受暴力的精力,揮之不散,加深了她對自己孩子未來命運的恐懼,從而將殺害親兒的行為,因為愛子心切,她的女兒陰魂不散,之後一直縈繞著柴特的,也是她自己過去被奴隸制度奪走的一切回憶。」

這裡,我們見到不同影響力間的糾纏,也透過《寵兒》瞭解人生經歷的複雜多變,進而接觸到更廣的課題,從而浮現故事的深層意義。母子之情,在禮崩樂壞的制度中,還能否談論道德的存在。

要寫出一篇賞析文學的好文章,一定要先透徹思考才能下筆:先將目光放回篇章上,仔細蒐集微小的片段及故事中複雜的時刻,在腦海中羅列清楚、柳暗花明,深層意義就在前方。

(本文轉載自TED-Ed

出處:TED-Ed/ 作者:田育瑄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