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素養成為國際競爭力指標,台灣卻在2006年閱讀素養(PIRLS)評比中跌了一跤。教育部補助中小學校園申請增置閱推教師,事隔16年,這項制度性的投資,證明是將台灣小學生閱讀素養推向全球前十的關鍵。教育部自2009年起啟動「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計畫」,補助學校增置「閱讀推廣教師」(簡稱閱推教師),由校內編制內教師兼任。

這群教師要經營圖書館、處理圖書編目,開發閱讀課程,甚至還負責培訓圖書志工。他們用一人的力量,在不同教學科目間穿針引線,串接全校資源,讓閱讀成為校園文化。

根據113學年統計,全國有576所學校擁有閱推教師,占全國中小學17%。由於計畫經費有限、有志者眾多,近幾年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高雄市也額外挹注經費,補助有申請教育部計畫但未通過的學校增置閱推教師,合計全台目前有將近1000位閱推教師。

「經營圖書館」,只是閱推教師的初階任務。

桃園市建德國小全校2000餘人,擁有300多坪的圖書館,一眼望去,又細分多個教學區,空間大到還分前、後門。下課鐘聲一響,學生魚貫走進來,有的拿起百科全書就坐在閱讀角獨享,也有學生跟同學小手拉小手,不甘心地喊著:「吼,達克比又被借走了啦!」熱鬧的景象,很難想像這裡在10年之前,一切百廢待舉。

建德國小閱推教師郭靜如在接下任務前,她擔任高年級導師13年,教職生涯持續在探索如何帶學生自主學習,某次帶學生參與專題寫作競賽時,深刻感受學生缺乏查資料、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同時也發現老師不太會教,日常教學幾乎是「疲於扶弱」。

建德國小閱推教師郭靜如過去擔任高年級導師,教職生涯持續在探索如何帶學生自主學習。(楊煥世攝,親子天下提供)

所以她想從閱讀教育中,為孩子尋找答案。十年前毅然決然接下任務,她回憶,當時圖書館職員要退休,說故事媽媽只剩一位,就連借還書志工都快排不了班,志工對圖書館業務的氣氛是:「我不敢、我不會、不要找我」,身為資深導師的她雖有教學專業,但對圖書館管理一竅不通,硬著頭皮就去了。

「閱推教師是誰?」它的出現,與一場國際評比有關。

首年參與閱讀素養(PIRLS) 台灣名列22名 啟動一場閱讀革命

台灣在2006年首度參與PIRLS國際評比,全球45個國家參與,台灣學生閱讀成績整體平均 535 分,儘管略高於國際平均值,但國家排名第22,仍屬「中後段班」。報告更點出,幾乎每天在課外都有「為興趣而閱讀」的學生比例僅 24%,是全球最後一名(國際平均比例是 40%)。

那次國際評比,台灣根本看不見日本、新加坡、香港的車尾燈,這讓教育界有所警惕。

當時包含已故的台灣PIRLS計畫主持人柯華葳教授在內的幾位學者,都為此出國取經。繞了地球半圈,他們發現,這些閱讀素養名列前茅的國家,都在圖書館下了很大的功夫,成功的閱讀教育背後,幕後推手便是各校資深的閱推教師。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閱推教師計畫主持人陳昭珍回顧,當時她帶著外國參訪後的經驗,前去拜訪國教司長(現為國教署)期待可以提升台灣學生的閱讀素養能力,司長雖然認同,但也坦言「沒辦法一下就改變體制」,師培課程並不是一蹴而就,但同意從50所小學開始試辦投入閱讀老師,透過補助款培訓各校的在職教師,藉由增能訓練,成為閱推教師。

每年核近580所閱推學校 至少設1名閱推教師

台灣在國際閱讀成績跌跤,也促成教育部宣布在2009年啟動閱推教師計畫,三年後台灣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隨著12年國教上路,再加上108課綱的討論和研究,都指向要全面推動推素養教學,閱讀成為主戰場,2012年也開始在國中階段試辦閱推教師。

依規定,閱推教師必須是正式編制內合格的教師,且以科任老師為優先,偏鄉可用代理教師。但由於科任老師每週須上20節課,因此成為「閱推教師」的科任老師,每週最多可減課10節,從事圖書館管理與閱讀推廣活動,另10節課則為學生上閱讀相關課程。

十年前,郭靜如一肩扛下建德國小的閱推任務,她從分類編目學起,把5萬多本圖書都安頓好了,再來安頓人,培訓志工也培力在校教師,讓閱讀教育成為全校都在意的事。

郭靜如一肩扛下建德國小的閱推任務,讓閱讀教育成為全校都在意的事。(楊煥世攝,親子天下提供)

如今以她為首,她擁有近50名圖書志工,人多到可以分成說故事組、活動組、編目組、館藏流通組;全校一到六年級一共有73名班級導師,現在也是「閱動建德」校本課程的任課教師群。

有了好的閱讀空間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發展館藏、圖書資訊利用課程,再更進階一點,要與其他教師推動跨域計畫,規劃多元閱讀活動。陳昭珍表示,閱推教師一共有五個層級,若每個層級都能做到,學校就是一個閱讀學校,那就是期待可以作為學習沃土的最終目標。

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專業職責表

層級

職責

Level 5

籌劃多元的閱讀計畫,邀請家長及其他夥伴共同參與

Level 4

教師合作進行跨域協同教學,培養學生圖書資訊素養

Level 3

規劃及進行圖書資訊利用教育課程

Level 2

供敎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所需館藏資源

Level 1

經營基本的圖書館服務

資料來源/全國圖書教師輔導團網頁    製表/趙宥寧

 陳昭珍透露,目前已有九成計畫學校達等級一,第二、三階的任務達成比率也愈來愈高,只要閱推計畫經營得愈久,就愈能看見正向改變。但也不諱言,計畫雖已運作多年,仍存在幾個結構性問題:

挑戰一:必須從競爭型計畫轉型成永續計劃

113學年度全國有576所國中小設有閱推教師,佔總校數僅17%。以2024年為例,國教署對一般國小補助一學年最多16萬4000元、國中最多18萬元,偏遠學校則最多20萬元。

閱推教師屬於競爭型補助,老師們每年2月,都要寫計畫向教育部申請,但「有寫不一定有過」,每年都要擔憂計畫過不了,還得面臨計畫經費不足的問題。

一位不具名閱推教師表示,閱推教師是半個行政,也是半個老師,除了要跟各科教師協調,還要做跨域課程,中間沒有行政人力協助,只能自己做。

她也說,課務只是其中一項業務,早期競爭者少,幾乎有申請就能獲得計畫補助,但近年競爭者愈來愈多,有些認真寫計畫、做課程的老師也被刷掉,但她認為,「閱推計畫至少持續三年,才能獨立自主運作,若此時計畫沒過,一切努力就是歸零......。」

陳昭珍也說,教育部經費有限,申請學校持續增加,也有學校連續申請了幾年,卻在某一年落馬。但教學計畫怎麼可能今年推、明年不推,若學校沒有這樣的計畫編制,其他行政也不會接手管理。她心底的目標,是希望能讓「校校有閱推」法制化,給予正式編制,從制度翻轉結構。

挑戰二:推動閱讀不只是閱推老師的責任,而是塑造全校文化

閱推教師一人扛起全校閱讀業務,「有個媽媽老師跟我分享,女兒提醒她幫忙買參考書題本,結果媽媽買回來,女兒就哭了...原因是『媽,妳忙到都忘記我幾年級了』」、「有個老師每天都忙教學計畫到三更半夜,某天晚上12點上床就寢,身邊的先生竟被嚇醒問『今天怎麼這麼早?』」立委陳培瑜心疼地說。

根據國教署《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數據,近十年來(2012至2021年),國小閱推老師年資1年的人數最多,為45.0%,次多者是年資2年,為24.5%,隨年資越長,人數越少;國中的曲線與國小相同,年資1年者占47.5%,2年者占23%。換句話說,約7成閱推老師年資在2年以下。

閱推教師年資不長,可能與計畫有無通過有關,也與龐大的業務量脫離不了關係。「做閱讀要做成這樣,除了減授10堂課,還有哪些支援?」,甚至還得被質疑「推閱讀有什麼用?」陳培瑜觀察,這群老師就是一群「賣命的老師」。

挑戰三:閱讀「重要卻不急迫」 升學主義難翻轉 

「只是管圖書館、教小孩寫學習單,不做閱推也不會怎麼樣,小孩成績有進步嗎?」陳培瑜坦言,這就是部分閱推教師在校園裡的孤獨處境。她認為,台灣社會仍對「閱讀」存在價值偏差,多數人仍認為「閱讀」與「成績」是同一件事,放不開對成績的焦慮。

閱推教師計畫上路,「經營圖書館」,只是閱推教師的初階任務。(楊煥世攝,親子天下提供)

陳昭珍也觀察,閱讀「是大家認為重要,卻不急迫的事」,若少子化會衍生超額教師的問題,那麼可讓超額教師優先轉型為閱推教師,並接受專業培訓。

陳昭珍認為,閱推教師必須成為師資培育的一部分,為他們正名,成為編制內的職稱,不一定要像歷史、國文接受獨立科目的培訓,可以採取「微學程」,但絕對不是像現在用競爭型計畫在做培訓。

閱推計畫16年 台灣前進PIRLS前十

回望2006年在PIRLS摔得那一跤,台灣在最近一次PIRLS(2021年)國際評比中,在57個國家及地區中,繳出第7名的成績單,與瑞典並列。閱推教師的功勞,也被教育部寫在官方新聞稿內,是國內推動高層次閱讀教學策略的一帖良方。

陳昭珍認為,確實可從PIRLS評比看見成就,但閱讀更重要的是要養成習慣。她認為,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體系,就要將學校打造成有閱讀文化的學校,不被教科書綁住。

「若只閱讀教科書,那叫做精緻密集閱讀,無法建立普及的宏觀素養,」陳昭珍重心長地說。

比成績更重要的 是孩子們無法量化的笑容

閱推計畫運作16年,儘管仍有未盡之業,但在陳昭珍眼中,已超越預期太多。「剛開始很多老師覺得我怎麼可能?甚至覺得自己很卑微,但後來好多老師都告訴我說『做到了』,不僅發展出很棒的課程,也改變校園氛圍、教學方法,把素養導向的教育,發揮得淋漓盡致!」

陳昭珍說,這群閱推教師,實現了作為一個老師的理想,而不是照本宣科做課本上的教學。

讓學校成為具有閱讀文化的場域,是閱推計畫的終極目標。郭靜如回憶,有孩子看到字就怕,但也有孩子在師長陪伴下,不再排斥閱讀,她始終相信同儕相互影響的力量,平常她會觀察孩子愛閱讀什麼書,再想辦法「切入他們的跑道」,這更讓她自嘲「我們很像在養小老鼠,一隻串一隻」。

7成閱推老師年資在2年以下,不只郭靜如,新北市土城國小閱推教師謝春貞、基隆市銘傳國中閱推教師林季儒都任職超過10年,前者是學生人數超過2000人的大型學校,後者則是基隆市的額滿國中。

林季儒擔任閱讀老師11年,但在28年的教師生涯中,她持續陪伴孩子們閱讀,並嘗試與學科協作。(楊煥世攝,親子天下提供)

一人扛起全校的閱讀教育並不容易,是什麼原因,讓她們願意年復一年的向教育部申請閱推計畫?

10年前自家小孩也同是需要大量閱讀的國小生,因「利己利人」念頭而接下任務的謝春貞認為,教閱讀比教課本有趣多了,有多年低年級導師與行政經驗的她說,「做久了,還是有老師看見我們的努力」最感動的一次,是校內某位平常看起來「冷冷的」待退教師,在退休前給了她一筆錢,叮囑她「請拿這筆錢為圖書館買書」那刻,她成為被託付的對象。

林季儒擔任閱讀老師11年,但在28年的教師生涯中,她持續陪伴孩子們閱讀。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看見孩子們閱讀時無法量化的笑容,也因為有強大的行政後援,還有各領域的神隊友一起共創閱讀課程,讓她覺得這條路走的並不辛苦,一切非常值得。

當孩子在長假前問:「暑假圖書館有沒有開?」林季儒答:「當然有啊!」,孩子興奮地跳起來喊:「耶!」。孩子對閱讀喜愛的反饋,是她推動閱讀教育的成就感來源。

「持續帶孩子閱讀,一定會有效果,只要能改變一個孩子,那就是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林季儒感性的說。

孩子怎麼從「不愛讀」到主動找書看?

從家庭陪伴、學校推動到主題式分齡書單,更多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可能與方法👇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5年6月13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趙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