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小學一年級,他居然會寫『攪拌』兩個字!」來自南投國姓鄉的小學老師李玉玲不可置信地說:「天哪,我快瘋了!」這群香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沒學過漢語拼音、不會ㄅㄆㄇㄈ,但作文本上工整的中文字,讓來自台灣的小學老師不禁睜大眼睛,彷彿看到外星人:「他們怎麼辦到的?」

他們的秘訣是「大量閱讀」。光靠閱讀怎麼能夠認得這麼多字?答案是:「不學拼音,直接認識中文字,以生活經驗連結中文圖像,以母語教學、普通話輔助,重視心理詞彙,強調兒童個人經驗的發展。」香港播道書院總校長盧偉成肯定地說:「母語非常重要,中文好,英文一定也會好。」

香港播道書院是2006年新設的學校,採行「一條龍」結構,學生從小一入學到高中畢業,將在學校待上12年,從幼童到青春期都在此地,總校長盧偉成說,學校就像是孩子另一個家,所以「感覺是很重要的。」讓學生快樂學習,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盧偉成提到教學上的四高標準:「高期望」、「高動機」、「高參與」、「高展示」,聽起來很抽象,然而,當我們走進教室裡,卻發現這四高的標準並不是口號,而是可能實現的理想。

故事書就是課本

一年級教室裡正在上中文課,課本是老師自編的教材,老師葉煥婷正在和學生複習故事書《青青的寶物》。葉煥婷拋出問題:「青青的寶物是什麼?」「寶物不見了,青青該怎麼辦?」學生們一邊翻書複習內容、一邊用力舉手,答對的學生會得到加分,然後,她徵求同學上台把故事「演出來」。

角色扮演訓練膽量

有人上台表演故事,台下的學生們也樂不可支,笑鬧之間,複習了故事,表演的學生更透過口語表達,進一步精熟故事內容,15分鐘,複習完了一課。老師以「叮咚叮咚」的聲音表演作為課程過場,讓學生知道,要開始下個階段的教學。

麥當勞的腦圖聯想

《青青的寶物》其實是收集速食店隨餐附贈的玩具,也是大多數學生的共同經驗,從故事延伸出來的「速食」,葉煥婷發給每一組一張全開的海報紙,請大家拿出回家作業—一張「麥當勞」的腦圖,結合全組的腦圖,繪製在海報紙上與大家分享。

一聽到要競賽,每一組學生都卯盡全力想把海報紙填滿,討論、跑來跑去,看起來很「亂」,可是老師和校長只是不慌不忙地走動觀察,適時指點,對於高分貝的教室並不感到焦慮。

腦圖以「麥當勞」為核心,讓學生以自身去速食店的經驗延伸出「人」、「食物」、「環境」、「感覺」等面向,寫出「爸爸」、「媽媽」、「雞翼」(雞翅)、 「蘋果批」(蘋果派)、「漢堡包」、「乾淨」、「開心」等詞彙,結合小組同學的詞彙,學生學到別人發展出來的新詞彙,擴大自己的識字資料庫。

各小組的麥當勞腦圖貼上黑板,老師帶著全班進行詞彙分類,哪些是飲料、哪些是食物名詞、哪些是感覺形容詞,加深學生對於名詞與心理詞彙的掌握。即使是程度跟不上的學生,也能透過同儕進行學習。

食物金字塔的聯想

分析完麥當勞腦圖,老師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大大的三角形,請學生一起來建構食物金字塔,將速食店的食物一一歸類到金字塔裡,讓學生了解,速食店的食物多位於熱量高、油脂多的金字塔高層,為了健康,必須少吃。

擔任一年級中文老師的葉煥婷表示,中文課的教學重點包括閱讀、朗讀、課堂遊戲。大量的閱讀幫助學生識字,連結生活經驗,才能書寫應用。朗讀則重視學生的語 氣、聲量、流暢度與咬字,她說,朗讀是訓練口語表達很重要的方式,從小練習,培養學生上台說話的自信。

課堂遊戲必須分組,學生透過同儕討論,學習人際互動,如話劇、比賽、甚至自創故事結局,都是培養發展創意思考的方法,這一切的練習,都能延伸到寫作上,讓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發展寫作能力。

這堂中文課,學生學的不只是中文,還有思考、分析以及健康的飲食習慣。原本以為50分鐘很長,來自台灣的老師們都懷疑:「小孩怎麼坐得住?」

不過,老師們發現,這麼緊湊的課程,更須掌控時間,怎麼抓住孩子的專注力、怎麼寓教於樂,這堂一年級的中文課,讓人大開眼界。

(本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出處:台灣立報/ 作者:廖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