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泰武國小老師 陳美珍:大武山上的傳奇
提起屏東泰武國小,大家可能會立刻聯想到驚艷國際,屢屢獲得金曲獎肯定的泰武古謠傳唱。在這所幾乎全都是排灣族學生的小學裡,還有著另一個傳奇,那就是每天騎著摩托車到校,教書已經超過 20 年的陳美珍老師。
2002 年,當時的泰武國小還座落在終年雲霧繚繞,海拔將近 800 公尺的大武山山腰。來自平地的陳美珍,剛從台北的學校調來這裡,從那時起,她幾乎每天清晨 5、6 點就騎著摩托車出門,一直陪伴孩子到晚自習結束才又騎著摩托車回家。
由於班上的學生幾乎都是原住民,陳美珍常常跟學生開玩笑:「你們要保護我喔,我是少數民族。」她這位「少數民族」,深愛著泰武,20 多年來,幾乎是用生命在呵護著學生。
老師的多重角色
陳美珍初到泰武國小的時候,摩托車上常常載滿牛奶和蔬菜水果,為的是給學生補充營養,因為她發現很多家長都不在孩子身邊,家裡就只有 vuvu (排灣族語的祖父母)在照顧孩子。有時候一個芋頭、一盤地瓜葉就是一餐,有些學生長得非常瘦小,陳美珍看了很不捨。
放學後,她常常跟著學生回家做家訪,來到學生家裡,才發現他們就只有一張飯桌,「哪有什麼書桌、書櫃,難怪孩子沒什麼閱讀習慣。」陳美珍領悟到,在這裡如果只是單純當一個老師,真的會氣死!因為學生作業沒寫,這個沒做、那個沒做的。但是如果轉換一個心態,把自己當成他們的爸媽,「就會多了一份不捨吧?如果我可以拉你一點點,我就拉你一點,那怕只有進步一點點。」
偏鄉的老師常常要切換成父母的角色。孩子頭髮長了,沒有人可以帶他們下山,老師就要充當起理髮師幫他們剪頭髮。擔心回家沒人督促功課,老師就陪他們在學校寫作業到晚上 6、7 點。家裡的 vuvu 發燒了,孩子會跟老師求救。孩子沒書桌,陳美珍就想辦法募到一批書桌,讓學生開開心心把書桌抬回家。她看到學生沒有閱讀習慣,就想辦法到處找資源。
2004 年,希望閱讀啟動的第一年,泰武國小正面臨著被裁併的危險。當時學生剩下 4、50 人,校舍老舊,圖書館裡的書櫃都是用幼稚園淘汰的塑膠櫃子勉強湊合的,裡面裝的全是破舊的書。陳美珍看到希望閱讀計劃,發現成為聯盟小學會有人送好書、有閱讀書車巡迴、還有獎品鼓勵孩子閱讀......,她立刻提筆寫計劃,泰武國小於是成為希望閱讀第一批聯盟小學之一。
學校陸陸續續收到新書了!開心之餘,陳美珍也體認到,培養閱讀習慣是一條長遠的路。她和學校的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閱讀,也認真到外頭參與研習,觀摩別人怎麼推動閱讀。就這樣,閱讀的種子,在大武山上隨著書香落入孩子的生命中。
即使經歷了 2009 年的莫拉克風災,整個部落和泰武國小被迫遷村、遷校,閱讀的種子仍然持續在泰武國小新的校園裡萌芽、開花結果。走進泰武國小的新校區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明亮的圖書室,孩子可以享受著舒適的閱讀環境。2013 年,泰武國小獲選為教育部閱讀磐石學校,校園不但充滿原住民文化氣息,更洋溢著閱讀風氣。學校每天有固定的晨讀時光,只要鐘聲一響,學生和老師全都進到教室,各自拿出自己喜愛的書籍靜靜閱讀。
「我們真的每天只要 10 分鐘,一點一滴培養孩子閱讀習慣,」陳美珍很自信地說,他們班的學生,不管老師在不在,時間一到,就會拿書來看。
師生之間愛的循環
泰武國小遷移到新址之後,雖然交通變得較為便利,也有比較多家長能就近工作陪伴孩子,可是一些落後的孩子依然落後,有些名為單親的孩子基本上根本是「無親」,因為照顧他們的老人家,無法顧及他們的學業。也因此,陳美珍繼續早出晚歸騎著摩托車,努力想要拉起每個孩子。以前騎摩托車上山的時候,曾被落石砸到膝蓋,到現在她的膝蓋都常會痛。別人勸她改開汽車,她卻心想著把錢省下來,可以幫助孩子的家庭或幫他們繳學費。
陳美珍的付出,獲得了學生真心的愛。許多學生已經上大學了,還常常回來探望她。現在就讀台大醫學系的阮少逸,就是其中一位。阮少逸在小五那年隨著爸爸工作的關係轉學到泰武國小,這位排灣之子在陳美珍的班上,感受到滿滿的愛。當年他很喜歡舉手發言搶答,之前學校的老師甚至懷疑他有過動。
來到泰武之後,陳美珍觀察到他的特質,知道他很聰明,就派給他一個任務,要他擔任「救援投手」。要他等其他的同學都回答不出來的時候,再由他來回答。「其實她是要讓別的同學也有參與感。但是她安排這樣一個任務給我,所以我也會很開心,」 阮少逸對老師的用心印象深刻,他也因為老師的影響,會到部落擔任醫療志工。不久前,陳美珍意外生了一場大病,阮少逸回來看她,陳美珍不忘提醒學生:「你以後當醫生,要認真一點、要把人救活。醫生很重要,真的,跟老師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