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開啟無限可能——跟著王文華打開希望閱讀百本好書
在 2025 年「希望閱讀種子教師研習營」高雄場中,童書作家、同時也是「希望閱讀百本好書」選書委員的王文華老師,以生動幽默的方式分享了如何讓「書」真正走進孩子的心。他提醒老師們:「書不只是書,它可以跟很多事物連結;光一本書,就可以設計成一門課程。」
書的多元開展:從全校共備到創意書展
王文華建議,學校可以在開學時舉辦「全校開箱共備」,讓跨領域老師齊聚一堂,認識「百本好書」清單,有助於讓閱讀融入不同學科。同時,也能透過分批、分類舉辦書展,例如依照節慶或主題設計活動,讓書籍不再只是圖書館的靜態存在,而是走進校園生活的每個角落。

他更提醒閱推老師不要單打獨鬥,可以邀請校長、主任、甚至家長會長擔任「新書介紹人」,並鼓勵愛看書的孩子當「新書伏兵」,帶頭說故事給同學聽。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加了書籍的曝光度,也形成了全校參與的閱讀氛圍。
讓孩子與書產生共鳴
「讓書和孩子產生共鳴,他就會一直看下去。」王文華以《不要講話》一書為例,在班上帶起「不要講話」活動,讓書的內容和課堂活動結合,孩子便能留下深刻印象。
老師還可以設計「細節尋寶站」,引導學生觀察與提問。包括:故事花了多少時間?發生在哪裡?是誰在說故事?哪個角色最有意思?這些討論能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書也因此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如老師帶著孩子舉辦讀書會,王文華也提醒,老師的角色至關重要,特別要學會「忍」,不要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 。因為老師不見得比讀者懂得多,過早發言可能會讓孩子們失去探索的機會 。讀書會的討論不必一次到位,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享受過程 。
創意延伸:從說故事到讀劇表演
除了傳統的閱讀方式,王文華還介紹了「讀劇演出」的活動形式。他曾與作家林世仁合作《少年遊》青少年劇場,讓學生手持文本、不必背誦,透過聲音與簡單動作去詮釋角色心理。例如在演出中,孩子必須理解「鬆一口氣」的情緒,才能真實表達角色的狀態。這樣的「讀劇」不僅是朗讀,而是讓學生成為詮釋者,把故事活化成舞台經驗。
此外,他建議可以請學生為角色撰寫介紹、製作角色特質詞網,甚至為書籍設計海報、佈置圖書角,舉辦「新書見面會」或「國際記者會」。這些活動都讓書籍與孩子產生具體的互動與情感連結。

AI時代下,閱讀更顯重要
談到 AI 寫作帶來的挑戰,王文華也點出:「老師一定要用 AI,因為不用就看不出來孩子是否在用。」他提醒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 AI 的特徵,例如它常出現過度華麗卻缺乏人味的比喻,並學會判斷與比較。AI 可以是工具,但孩子仍需要學會描述、提問與書寫,才能真正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本書的力量
「一本書可以做很多種活動,不要只是孩子自己去讀而已。」王文華的這句話,總結了他對「希望閱讀百本好書」的核心理念。書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能被設計、被演繹、被生活化的素材。當孩子在閱讀中找到共鳴與樂趣,閱讀就不再是一個任務,而是能伴隨他們一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