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耶魯大學跨國研究團隊實證:6個月嬰兒大腦有預測力,共讀可強化,有助口語詞彙表達
「共讀培養好腦力」,不是宣傳口號,而有認知神經科學實證。台師大和耶魯大學共同研究證實,6個月大的嬰兒,大腦就有預測力,而共讀可強化大腦預測力,並有助未來口語詞彙表達。
親子共讀對嬰幼兒語言發展、情緒、未來學習的深遠影響,已經眾所周知。隨著腦神經科學逐步解密嬰幼兒的大腦活動,「共讀培養好腦力」,更是有認知神經科學實證的說法。
大腦無時無刻都在針對周遭環境進行預測。例如不小心碰到桌上水杯,第一時間會趕緊扶住杯子避免水溢出;與人對談時,即使對方話語未完,仍可知道對方下個字或下一句要說什麼。臺美跨國研究證明,6個月大的嬰兒腦,就有這樣的預測力。
研究發現一:6個月大的嬰兒,就有大腦預測力
認知科學界於1993年引進新興的非侵入性的「功能性近紅外光光譜儀」(fNIRS),偵測嬰兒大腦。台灣師範大學於2019年成立台灣首間「嬰幼兒 fNIRS 實驗室」,並和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合作,以台灣嬰兒為研究對象,計畫主持人臺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王馨敏,於10月17日在台北分享研究成果。
測量過程是將裝有紅藍探頭的軟帽,戴在嬰幼兒頭上,利用紅外光對人體組織的穿透性,去計算神經訊號增減,推估大腦神經活動。王馨敏說明,「讓嬰兒反覆18次,學習『聽到聲音就會看到圖片』的對應關係,之後在測試階段,隨機省略原本應該緊接著聲音出現的圖片,但看到處理視覺訊息的大腦枕葉神經有活動,」王馨敏表示,這樣的枕葉神經活動為大腦預測訊號,顯示6個月大寶寶的大腦就有預測能力。
研究發現二:大腦預測力愈強,12和18個月時的口語詞彙就愈多
共同計畫作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亞斯林(Richard Aslin)則透過 fNIRS 進行神經科學研究,發現6個月大嬰兒的大腦預測訊號愈強,在12以及18個月大的口語詞彙就愈多,更突破性的發現為,早期親子共讀促進語言發展,而大腦預測力關鍵性的強化了這個連結。
已來台訪問超過30次的哈斯金實驗室主任肯尼斯皮尤(Kenneth Pugh)表示,哈斯金實驗室已在今年1月正式加入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兒童研究中心,將擴大針對患有自閉症、過動症及其他複合神經發展障礙的高風險兒童群體,進行環境、基因與早期神經認知發展相關研究。未來期待台美合作,能為所有類型的學習者制定更有效的「大腦證據本位」的學習方式和補救計畫。
研究發現三:早期親子共讀,強化大腦預測力,大腦預測力強化共讀和口語發展的連結
為何早期親子共讀能刺激大腦預測力?王馨敏解釋,「共讀提供一個情境,讓親子進行豐富而自然的互動。『讀』對幼兒是媒介,繪本提供一個訊息結構化情境,或互動輪替式情境,而那個『共』才更重要。嬰幼兒聽故事可能不是百分百懂,但從情境、從大人的肢體語言,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大人也會以『接下來會看到什麼呢?』等預測性問題和嬰兒互動。」
共讀也提供互動輪替,親子必須不斷預測彼此思想行為,提前準備好對應方式。研究團隊實際發現6、12、18、24個月大的寶寶都會和家長互動,未來將分析採取哪些共讀互動方式,最能提供嬰幼兒練習運用大腦預測力的機會,因為這對口語能力後續發展扮演一定關鍵性角色。
要6個月大的寶寶完成腦力測試並不容易。王馨敏解釋,儘管目前 fNIRS 已經可處理身體晃動,研究團隊也可在縮短在5分鐘之內幫寶寶戴上軟帽,並隨時用各種方式吸引寶寶注意力,但寶寶無法太久參與實驗,目前只收集到30個台灣寶寶完整的大腦活動資料,但,是一個珍貴的開始,「這是個必須持續努力、未完待續的研究,」王馨敏期許。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2年10月19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