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課綱,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但孩子學什麼好像都沒興趣,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標,邁向主動?

全世界都在探討,為何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為何年輕世代缺乏前進的承諾?不論從腦神經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來看,都導向因為缺乏「動機的來源和目的感」。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曾花了七年的時間,針對一千兩百位居住在美國五個不同社區、年齡在十一至二十六歲的年輕世代做了「目的感」的研究,並深度訪談其中四分之一的人。

戴蒙發現,所謂有「目的感」的人能夠奮力完成正在做的事,因為他能清楚回答自己為什麼正在做這件事?以及這件事對他人/世界的重要性是什麼?有「目的」(Purpose)和有「目標」(Goal)並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有「目的感」的人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能從中找出對他人/世界的價值,且能對所做之事投入長期的承諾。

短期目標與動機則來來去去,例如孩子也許想要有雙漂亮球鞋、想出國旅行、考試得到好成績、被某所大學錄取。戴蒙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標和動機很快就會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

這也就是為何要協助孩子尋找目的的原因,因為「目的會創造動機、引導行動、造成影響、帶來人生的快樂和滿足,」戴蒙說。

跟青少年談目的是否太高調?戴蒙表示:「目的是發展出來、可以培養的,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人生目的,但可以從小幫助孩子感受什麼是『目的感』。」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的?現年七十五歲的戴蒙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和讀者分享他的觀點:

Q:有「目的感」聽來如拯救世界般的宏偉,如何在家庭裡落實並引導孩子擁有「目的感」?

A:目的的確可以大到如英雄式、偉大勇敢的冒險,例如,幫助非洲國家找到防止瘧疾擴散的方法。但目的也可以是很小、很平常的事,在任何領域,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做一件對別人重要、有貢獻的事」,就是一種「目的感」,不一定要是長大後追尋的目的。目的可以隨時間改變,也可以在幾年後增加一些新的目的。

例如,小小孩幫忙整理家務、整理花園、照顧弟妹;或對編學校報紙有興趣,寫了一篇有關體操校隊的報導,讓別人對體操隊感興趣,這個孩子就嘗到「目的感」的味道,他長大後不一定要當記者;或者擔任學校籃球隊的隊長,幫助組織球隊去贏球,這也是一種「目的感」,未來也並不一定要成為籃球選手。這些都有助孩子去體會有「目的感」是什麼感覺:我做的這件事對別人是重要的、我的努力產生了一個好的結果。未來進大學或入職場之後,去找尋這樣的感受,就會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目的之路,找到自己職業的召喚。

Q:對完全沒有目的的青少年,家長、老師可以怎麼引導?

A:完全沒有夢想、找不到意義的孩子,他們得從基本——設定長、短期目標開始。大人要讓他們看到,為什麼有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是重要的?為何你要為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而活?為何你要努力完成任何一件事?你要讓這些孩子理解,一種沒有意義的人生是多麼空洞。長期來看,沒有目標的人生很讓人沮喪、沒有重點,也不會快樂。

另一方面他們也要體會到,相信什麼、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會讓人很喜悅。這部分最難,父母、老師要和孩子有更廣泛、深入的對話,因為這些學生完全不相信任何一件事。

另有一些孩子已有夢想或相信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沒有準備好,所以沒有採取行動,這是一群理想主義、但沒有執行力的孩子,我們稱之為「空想者」,他們還未發展足夠的知識、技巧或做出什麼的經驗。對這些學生,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參與某些行動,讓他們對自己相信的理想做出一些貢獻,不論那是什麼。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學習面對、處理困難,培養一些工作上的態度,他們其實很認真,但需要核心技巧去實踐。

這群空想者中,還有一些青少年非常努力,學校成績好、參與校內外活動、會彈鋼琴、會溜冰等等,非常忙碌。但是,他們還沒有發現自己完全相信的目的或意義,他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是誰,他們還沒有對自己說:「我真的熱愛成為一個醫師或律師,我了解這行業,我就是要加入這行業。」也就是說,他們還不夠有「目的感」。

他們是為達成別人的期待,討大人的喜歡而努力,是父母、老師跟他們說該追求什麼。但這樣的孩子要承擔很多壓力,面對很多擔心和焦慮,他們覺得被迫去努力並不開心。對這樣的學生,父母、老師應該給予多一些自由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真正相信的意義。

更重要的,介紹他們認識一些「導師」、一些在他們想進入的領域中很有「目的感」的人,能解釋這裡面的生活或行業是什麼樣子?為何自己的工作是重要的?不管他是醫師、律師或老師。這樣的導師能讓孩子看到,怎樣叫「過一種有目的感的生活」?為什麼這些人相信自己在做的事?

Q:如果孩子在進入大學前,還是找不到自己的興趣、目標,該怎麼辦?

A:你不用急啊!尤其是現在人的壽命都很長。五十年前,也許每個人非得在二十八歲時就有一個很清楚的職涯決定,但現代孩子比我這一代也許還能再多活十年,所以,到了二十五、二十八歲還不很清楚,沒關係的,他們還有的是時間。

只要孩子一直很投入,用一種建設性的方式在學習,或嘗試做很多事情。儘管還不能承諾要做什麼,為何不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和發現,再去試試看?因為如果你催促孩子做出一個不太成熟的決定,他不會成長茁壯。有時,父母需要多一點耐心,減少一些自己的焦慮。如果孩子什麼都不做,那就非常值得擔心了。

高中畢業生若真的不知道大學該選哪個科系,父母可以提供很多選項,帶孩子看到可能的方向,引導孩子認識很多不同人。但你不可以說:「我們決定你應該要當一位醫生。」孩子必須擁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傾聽孩子的心聲很重要,但不要給他壓力,父母不能為孩子寫人生的劇本,孩子必須為自己做重要的決定。父母能做的,就是協助找出很多有用的資源、鼓勵孩子去嘗試、給很多情緒上的支持,但當孩子要為自己做決定時,父母要退到一邊去。

英文有句諺語:「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你不能強迫馬喝水。」父母必須要有這樣的智慧,否則孩子會抗拒,即使勉強照著父母的意思去做,有一天他會發現,這不是我,這不是我要的人生。

Q:但父母又很擔心,孩子進不了好大學,未來找不到足夠過好生活的工作,怎麼辦?

A:日前爆發的大學招生賄賂弊案,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說明,光是無所不用其極爭取進入知名的大學,絕不能稱為目的。這完全是追逐社會地位、光環、特權,這些全部只關乎自己,完全沒有對別人有貢獻。這樣的學生並沒有想到,大學教育是為我做準備,將來才能去服務別人、貢獻社會,他們的父母當然也沒有「目的感」。幾年前我就在演講中提到,努力進入史丹佛大學本身並不是一個目的,而是要問:「為什麼你要進史丹佛?」比如想要成為最好的科學家,幫助世界解決問題。

父母擔心孩子無法進好大學,就無法得到好工作、無法過好的生活,這樣的擔心很真實。人們要好好賺錢養活自己和家庭,這當然很重要,照顧家庭也是一個完全合理的目的。盡一切努力工作去賺得好生活,這些沒有錯,但是追求金錢並非一個有建設性的目的。

事實上,「目的感」和賺錢並不互斥,有「目的感」的人會更投入工作,也因此比較容易升遷,薪資更高。有「目的感」的人,一定會是很好的員工,而好員工薪資就會高。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 賓靜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