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掀起「非認知能力」熱潮的關鍵推手——日本非認知能力協會會長中山芳一,是該領域著作最豐的專家。《親子天下》專訪中山芳一,用9個必知Q&A,理解什麼是非認知能力、為何在AI 時代變得比成績更重要。

日本非認知能力協會會長中山芳一是該領域著作最豐的專家,一年演講高達350場。(出處:親子天下。中山芳一提供)

線上教育機構 e-Learning 研究所在202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日本58%的家長聽過「非認知能力」這個詞彙,幾乎成了一場全民運動。從早期教育、中小學,甚至是補習教育,乃至於整個國家的人才培育方針,都看得到它的身影。

日本人將非認知能力,視為對傳統「心」的教育的再詮釋。在 AI 崛起、人生邁向百年、未來充滿不確定性(VUCA)的挑戰下 ,這份內在、無法被取代的素養,顯得比可量化的學業能力更加重要。

身為將「非認知能力」一詞推向大眾視野的關鍵人物——日本非認知能力協會會長中山芳一,不僅是相關領域日本著作最豐的作者,一年應邀的專題演講更高達350場,他的新書《AI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已由親子天下在台出版。

小學曾被老師霸凌,理解到老師擁有180度改變學生世界的力量

很難想像,這位專家童年曾因師長而遭霸凌,卻因此在小學五年級就立志成為老師。

他小學四年級時,因為不夠沉穩、不會「讀空氣」,他被導師厭惡,甚至引發了全班性的霸凌。然而,升上五年級的導師,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感受到,「原來老師擁有能180度轉變一個孩子世界的力量。」

雖然岡山大學教育系畢業後,中山芳一沒有如計劃成為一位小學老師,反而陰錯陽差成為一位「學童保育員」,也就是課後安親老師。不但時間長達九年,更曾經是他所在的岡山縣全縣唯一一位男性課後老師。

但在他大學指導教授的眼中,明明可以當一位小學老師,卻去了課後安親班,簡直是不務正業,甚至責備他「到底在搞什麼?」

另一方面,他卻形容自己「完全沉迷在工作之中」,因為正是在那個場域,他發現了教育的真正魅力——不是教授學科知識,而是引導孩子們解決爭端、創造遊戲、規劃旅行⋯⋯這些真實生活中的挑戰,正是培養孩子非認知能力的最佳土壤。

中山芳一將複雜的非認知能力,歸納為「面對自己」、「提升自己」與「和他人連結」三大能力 。這套理論不僅回應了日本大學入學考試的改革方向 ,也成為解決拒學等教育挑戰的關鍵解方。

作為三個孩子的爸爸,在育兒路上,這位非認知能力專家唯一和妻子做的特別約定是什麼?面對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他又如何看待手機使用規範?以下是《親子天下》的獨家專訪精華。

Q1:到底什麼是「非認知能力」?和「認知能力」有何不同? 

A:「認知能力」指可用共同標準評估的能力,如 IQ 或考試成績。「非認知能力」則無法用此標準衡量,在日本常用「心」來表達,包含了忍耐、自信、同理心等內在特質 。兩者最大不同在於,「認知能力」有標準答案與滿分,但「非認知能力」沒有。

而一項非認知特質,在某些情況下是優點,換個情境就可能變缺點。例如,過度忍耐可能會讓人覺得你難以理解;過於熱情和自信可能讓人感到壓力;而太想和每個人都處好關係,反而可能讓你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

Q2:為何現在非認知能力變得格外重要? 

A:主要有三點。首先,AI 的認知能力極為強大,人類的優勢在於 AI 無法做到的同理心、夢想與熱情,我們正進入與 AI 成為夥伴的時代。第二,在「人生100年」的時代,我們需要非認知能力來克服中年危機等人生挑戰。第三,身處「VUCA」(註)的高度不確定時代,適應變化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註:Volatility 易變性、Uncertainty 不確定性、Complexity 複雜性、Ambiguity 模糊性)

Q3:你為何從想當小學老師,後來卻變成非認知能力的研究權威? 

A:我在「學童保育」工作時樂在其中,我們支持孩子處理課業外的真實生活,如人際衝突或專案規劃 。但我們很難向外界解釋工作的價值,只能用「培育孩子的心」等模糊詞語。

因為當時幾乎沒有人研究課後托育,我便重返大學研究,後來接觸到「非認知能力」一詞,才恍然大悟,這就是串連我所有經驗的核心。

Q4:日本對非認知能力的重視,改變了教育現場嗎?

A:是的,整個現場都改變了。關鍵是文部科學省在2020年,正式將「學習的驅動力、人性等的涵養」寫進全國教學大綱 。老師們的態度從最初的抗拒,轉變為積極詢問「該怎麼做?」

重點是,這些改變並非另開新課,而是在國語、數學等一般課程中,減少單向知識灌輸,創造合作、挑戰難題的機會。有趣的是,認真實踐的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反而提高了。

Q5:除了體制內的改變,是否有來自外部的推力? 

A:最猛烈的力道,來自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過去高度依賴的統一筆試佔比已降低,大學現在更看重申請者在高中時的真實體驗與探究專案。

例如,有位錄取東京大學的女孩,就是靠著解決朋友困難而進行的「公共廁所」研究專案。目前已有超過半數大學採此類入學方式 ,這股壓力也迫使高中、甚至補習班都不得不轉型。

Q6:近年日本「拒學」的狀況有改善嗎?

A:我認為原因很單純:學校若不快樂,孩子就不想去 。現在校外有太多有趣的選擇,不去學校也逐漸成為一個選項 。我的解方是「改變課堂」,因課堂佔了在校約八成時間。

只要讓這段時間能打動孩子內心,他們自然會重返校園 。而這確實可行,目前與我合作的學校,新發生的拒學案例正在減少。

Q7: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你的育兒哲學是?

A:即使身為所謂的專家,我做的事也沒有什麼特別(笑)。唯一一件,是我大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和太太做了一個約定:我們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快去唸書」或「快去做功課」。這是我唯一的堅持。

我認為,學習不是一件「被強迫」的事。學習本身是一種奢侈 ,是源自於人類知性好奇心的美好活動。我覺得父母不應該出於自己的焦慮或期望,而強迫孩子學習。

我們家的三個孩子從未被催促過唸書,結果他們有的熱愛學習,有的就真的不怎麼唸書,我覺得這樣也沒關係,非常有趣。

Q8:如何看待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

A:大家對新事物難免有負面想法,就像漫畫曾被視為有毒。我的思考方式是,先劃下「非管不可」的底線,對我來說就是「健康」。

首先是「身體健康」,如視力、頸椎問題 ;其次是「心理健康」,有害內容絕對要禁止。守住這兩道底線後,剩下的規則,每個家庭都可以不同。

Q9:家長理解非認知能力,但仍為成績焦慮,您會如何建議? 

A:我完全理解,因為社會框架確實會讓人很在意 。不過仍希望父母記住:「你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人」。

父母有保護孩子的義務,但「保護」不等於「擁有」。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他們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我理解父母很難擺脫「學業能力的束縛」,但哪怕只有一點點,我還是期盼我的訊息能傳遞到大家心裡。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5年8月13日發佈)

延伸閱讀

閱讀力影響一生學習表現!張鑑如教授:從0歲親子共讀就可開始培養 

教育部將推全台幼兒園閱讀計畫,加快3C、疫情下的兒童發展

在AI大興的年代學生該學些什麼?蘇文鈺教授:哲學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吳和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