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界真假訊息氾濫,該怎麼培養孩子數位素養?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9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新加坡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姚奇儒(Jiow Hee Jhee)、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國威分享經驗。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9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新加坡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姚奇儒(左2)、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國威(左1)分享數位趨勢下的教育教養觀察與建議。(吳宙棋攝)

防範假訊息、假新聞儼然是全世界都正關注著的社會議題。在台灣,108課綱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視為核心素養9大內涵之一;新加坡則是一方面正推動「智慧國家」計劃,在學校採用電子支付、建立數位身分證系統,但另一方面卻也同樣面對著假新聞的困境,在今年5月終於制定防範散布假新聞的法律「防止線上虛假和操縱法案」(POFMA,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凡製造偽造內容、不實資訊,且造成民眾恐慌不安者,即需在旁更正,或是刪除該訊息等,日前也出現第一個執法案例。

天下教育基金會於昨日(27日)舉辦「2019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新加坡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數位通信和集成媒體主任姚奇儒(Jiow Hee Jhee)、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泛科知識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鄭國威進行對談,對照國內外教育、教養趨勢,建議爸媽藉多溝通、「打預防針」的方式,養成孩子的數位素養力。

假新聞肆虐全球

你或許曾看過這則新聞:「美國研究:狗狗其實不喜歡被抱」,但其實這是篇「國際認證」的假新聞。鄭國威以社群廣傳的假新聞為例,原來報告不出於美國,而是來自加拿大心理系退休教授史丹利科倫 (Stanley Coren) 的專欄文章,新聞標題上的「研究」,僅透過250張來源不明的狗與人擁抱照片,依據狗在照片中耳朵下垂、眼白露出、屈服閉起眼睛等情形,便認為狗兒「不舒服」。事後,退休教授也向國際媒體表示,該文並沒有經過嚴謹的同儕審查,非屬於研究內容,「只是一個隨興的『觀察結果』」。

不僅台灣,新加坡也同樣面對假新聞的來襲。姚奇儒分享,2年前「孫燕姿在舞台上表演時,因被道具砸傷送醫不治身亡」的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連明星都親上火線、發出聲明表示自己「還活著」。

假新聞範疇擴及全球、也與生活緊密扣連,同時影響數位趨勢下的教育對策。「現今睜眼第一個看見的、和睡覺前最後看見的鏡面,已不在是浴室裡的鏡子,而是手機,」鄭國威說。他表示,當今數位環境變動快速、還得面對假新聞來勢洶洶,學童資訊取得方式與目標,都已與爸媽過去的時代不同。他巧妙比喻,目標不再培養學習者的腦袋像「海綿」一樣,反倒更趨向於「空氣清淨機」,得在充斥免費、未篩選過的資訊垃圾環境下,懂得過濾真偽訊息

別讓手機掌控大腦

面對數位原住民,爸媽能有什麼對策引導孩子用對工具?先建立使用規範,是父母常見的教養方式。對此,姚奇儒建議,爸媽規範前,需和孩子釐清使用數位工具的需求,務必經過親子溝通再制定規範。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家中4孩子起床時間不同,孩子表示希望將手機放置在床頭櫃作為鬧鐘。但他會和孩子說明手機會影響睡眠品質的規範考量,以及手機、平板是否有其他工具可取代,譬如說可藉鬧鐘取代手機鬧鈴等。他也說,「數位工具並非萬惡不赦,但重點是,你要懂得掌控這工具,而不是讓工具掌控你」。
 
有了規範與使用默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位素養力?鄭國威提出他對素養的定義,指的是擁有判斷是非的信仰,並能堅信科學、知識將是判斷的力量。他觀察,現代孩子多數習慣社群網路,容易對數位內容較無防備心。對此,他建議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多一層思考。像是,為什麼社群網站會僅有「情緒」按鈕設計,他認為,社群網站鼓勵表達情緒,但為什麼不能設置「值得再想一想」、「這大有問題」的回應鈕,值得深思。
 
除了多發問、多思辨外,鄭國威也反其道而行,提出防範假新聞的教養之道:「就讓孩子寫一篇假新聞吧!」他不再單是傳遞耳熟能詳的辨別步驟:判別媒體公信力、文章作者、推出時間等建議,而是讓孩子自己寫一遍,就能了解假新聞的元素有哪些,透過「打疫苗、長抗體」的行動,避免孩子受假新聞侵犯。

(本文轉載自親子天下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陳盈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