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發現:戶外玩耍,有助孩子因應人生中的不確定
在室內玩,多半舒適、安全又可以掌控環境。但是,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無法預測的未來。多帶孩子到戶外玩,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管理不確定性。
展望新的一年,許多名人、研究機構都提出共同的看法,人們將面對更多不確定性。過去一年來,反反覆覆又延燒的疫情,的確讓人們比過往更能體認到不確定性,連孩子能否正常地生活與學習,也難以預測。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的研究指出,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難以預知的情境,小孩們也需要學習面對、甚至管理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這麼抽象,要怎麼學?方法很簡單,就是常帶孩子到戶外玩耍。
帶領這項計畫、長年研究孩子怎麼從玩中學的馬戴爾(Ben Mardell)指出,因為在戶外玩時,常常無法預先預期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或是會有突發狀況。大人要思考創造這樣的環境,讓孩子一起開放地玩,從中彼此互賴與學習管理無法預測的情境。
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可以更寬廣地探索,適度地冒險、嘗試新的可能與應變,在面對考驗與學習新的經驗時,也同時保護自己的安全,跟大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精髓是相通的。
這個研究也建議父母可以帶孩子怎麼玩,更能體認無法預測的情境與如何因應。
例如,在開放的遊樂場中,父母可以給小孩最少且基本、清楚的原則,但也讓孩子知道,父母信任他們有能力可以適度地探險。例如,告訴孩子要照應彼此的安全,他們就可以爬到高架設備上。這樣會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知道在有風險的環境中,該如何自處,知道要堅守的原則。
鼓勵新玩法、創造戶外活動機會
在戶外玩時,孩子也會遇到、並且學習處理突如其來的衝突事件。研究人員建議父母透過問問題的方法,讓孩子重新思考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可以怎麼改善,好讓玩伴都能一起安全地玩。例如,有很多孩子都想玩同一個盪鞦韆時,讓他們自己商量彼此可以接受的輪流方法,以及怎麼保護玩伴不要受傷。
父母還可以刻意製造不確定性。像是自己帶著一些沒有制式玩法的道具,如塑膠積木、或是平時不會被當作玩具的大紙箱,讓孩子顛覆習以為常的認知、發想不同的玩法。在創造出乎預料的玩法時,孩子就會經歷要因應新情境,一起創作、發想新規則、處理新狀況的經驗。
還有更簡單的做法是,不要一直重複一樣的地方、設備與玩法,以免孩子覺得千篇一律,太無聊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新的玩法,或是帶一些小道具、可以戶外玩的器材,增加變化,這樣孩子也會練習因應新的未知數,找到機會來擴充、甚至改變整個玩法。
父母還可以創造戶外活動的機會。因為天氣變化等因素,常讓人覺得待在室內比較舒服,懶得出門。但這份研究發現,如果平常就有準備可以禦寒、防水、防風、或是吸濕排汗的衣服,或是防水、防滑的鞋子,等降低寒流、酷熱、濕悶等天候帶來的不適,就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和意願到戶外玩。這也讓孩子更常練習如何因應無常,要怎麼有所準備。
參與同一份研究的哈佛講師貝克(Megina Baker)也提醒父母,帶孩子在戶外玩,除了讓他們學習應變和與人相處,在變動中互相合作與保護,也要趁機教他們珍惜和維護環境。不管只是個小小的遊樂場、社區公園、還是在廣闊的森林,共同維護安全、乾淨、永續的自然,不但有助更多的孩子可以一起學習,也有助於所處的社區環境。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1年01月19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