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在過去3年中,調查了7000名英國、美國及愛沙尼亞的5歲兒童,今年6月最新出版的研究發現,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主要靠後天發展,且和認知能力——識字、算數等——有很深關聯。其中,「好奇心」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最強的關聯性。

(親子天下提供)

每天被幼兒無數個「為什麼」追殺的家長,不一定知道、或有時間查找這些大哉問的答案,可能會想辦法敷衍過去,或乾脆要求孩子不要問。

不過,好奇心與5歲兒童在識字、計算、心理彈性、甚至記憶力的表現密切相關。社交情緒發展所有面向當中,好奇心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最強的關聯性。

6月14日,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發表了最新研究報告〈五歲兒童社交情緒發展〉。這份報告的內容,奠基在2018年啟動的國際早期學習和兒童福利研究(簡稱 IELS)之上。報告發布當天,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也透過直播演講,詳細解說內容。

在進行 IELS 時,OECD 一共抽樣調查了7,000名英國、美國及愛沙尼亞5歲兒童的資料,不僅為兒童量身打造了適齡評鑑方式,也請每位孩子的父母和老師提供詳細資料,調查親子互動方式、孩子擁有的資源、家庭背景等等。

結果發現,孩子的「社交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之間有很深的關聯。這份報告中所指的認知能力,包含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計算能力、記憶力及心理靈活度;而社交情緒能力,則聚焦在以下6類:信心、社交能力、好奇心、信任、同理心,以及非破壞性行為(破壞性行為包含:干擾他人的行為、嘲笑人或和他人發生衝突等)。

社交情緒能力,是孩子整體發展的重要部分,包含體驗、管理或表達情緒,以及如何和他人建立正向關係。這個能力會因應周遭環境而變化,在每天的日常、與人的互動中持續發展。綜整此份報告,可歸納出以下3點發現:

發現1:社交情緒能力主要靠後天養成

社交情緒能力主要都是靠後天養成,親子一起玩遊戲、頻繁互動,能幫助孩子早期的能力培養,例如常跟孩子來來回回地對話、關心孩子心情、常唸書給孩子聽、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等。

這份報告特別指出,家長常帶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孩子的「非破壞性行為」比例高於平均,也就相對較安定。

其中,好奇心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最強的關聯性。嬰兒天生好奇,但這份探索動力能不能持續保有,重要關鍵是幼兒階段的環境。家長若能真誠回答孩子的疑問,讚美孩子的求知慾,或是讓孩子在參與活動時有自主權、自己做選擇,都能有效增強他們日後的好奇心。

好奇心連結到創造力,而且是啟動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相反地,若孩子充滿好奇的舉動總是被忽略、甚至被處罰,長期下來,好奇的天性就會被壓抑。

發現2:女童較有同理心 和讀寫能力直接相關

許多人印象中,5歲小孩中,乖巧的女童比較多;活潑闖禍的男童則相對多。可能會因此推論,女童在學校表現較穩定、功課水準平均較高,是因為她們「比較乖」。不過,從 IELS 的數據歸納,「舉止乖巧」和「認知發展能力較高」關連性相對較弱。

其實,社交情緒方面,性別間有明顯差異,同齡女童比男童更有好奇心、更有信心、更能同理他人......每個項目的平均比例,清一色都是女童高於男童;而同理心等特質,又和讀寫能力有間接關聯。OECD 教育和技能專案領導人羅伊娜・菲爾表示,這更能解釋,為什麼女童平均認知發展能力較高。

每條長條表示關聯度的高低,在4項認知能力中,「好奇心」都是最高度相關的社交情緒能力。「心理彈性」是種自我調節能力,表示人因應不同情況,轉念或改變做法的能力。(取自OECD報告內文)

「同理心」相關的情境當中,例如孩子總是、常常能辨識他人情緒,女童是82%、男童是69%;「社交能力」情境中,例如總是、常常對其他孩子說話友善,則是女童65%、男童49%。

除了性別,家庭背景確實對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有影響。出身在不同社經背景的幼兒當中,依據老師的觀察,平均而言優渥家庭的孩子比弱勢孩子有更好的社交情緒發展,例如,前者比後者更有好奇心;至於非破壞性行為,兩邊程度相差不遠。

不同社經地位的兒童,在社交情緒發展上的確有差異,但不如男女性別的差異這麼明顯。

發現3:孩子的社交情緒力 在家和在幼兒園不同

這份報告也突顯出:父母和老師給出的平均評分有落差,父母給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評價,平均都比老師給的更高。

這反映了在不同場域中,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又或者,這真實反映了老師的體驗,因為他們需要同時照顧更多孩子,身心的負荷不小。

分析老師們的觀察,也可以看出「幼兒教育及照顧」(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曾穩定參與這類照顧的孩子,和成人相處時,更高比例是有自信的;當這些孩子心情不好時,也更容易主動找熟悉的成人尋求安慰。

社交情緒能力是成功與幸福的關鍵

在這份報告發佈的同時,菲爾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好奇心」是對早期學習成敗的關鍵;她也強調,單只有高智商,不足以保證孩子在學校、或是未來成年之後能快樂和健康。因為有些學生雖聰明,但無法維持專注力、延後享樂、突破困難,或是和他人好好合作。一個人的社交情緒能力,與未來的健康和福祉息息相關。

好的社交情緒能力,幫助人適應變幻莫測的現代社會。高社交情緒能力的人,更擅於控制衝動、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和他人建造良好的關係等,也較容易對生命感到滿足。

OECD 推測,未來數十年中,將有更多理論證實「社交情緒能力」與「未來的成功與福祉」密切相關,值得父母與教育工作者及早關注。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1年06月21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陳詩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