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作慢、看起來散漫,到底是專注力不足,還是態度不佳?其實專注力是需要多種能力整合的高階運作,結合不同種類的注意力,大致上可分為5種,家長可透過觀察,與學校、醫療單位配合,找出孩子為何專注力不足。

孩子動作慢,是專注力不足嗎?專注力其實包含了5種注意力,所謂「能夠專心完成任務」,通常是這5種注意力混合使用,注意力種類有哪些?(親子天下提供)

「媽媽,您女兒好像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建議帶孩子到醫院做完整的評估。」當幼兒園老師委婉向朱小姐這麼說時,媽媽只覺得不可思議,孩子在家都能專心玩拼圖、畫畫,只是日常動作比較慢一些,專注力真的有問題嗎?

最後,醫院評估的結果,女兒確實專注力不足,但一直找不到關鍵的環節,經過兩年與孩子的相處,朱小姐才了解女兒在「分散性注意力」和「轉換性注意力」的能力較弱,導致孩子日常的穿脫鞋、拿餐袋和排隊等動作都比同齡孩子慢,在家時並不明顯,但在團體生活中就會發生困難。

注意力種類有這五種,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一般人對於專注力、專心的想像,就是能夠「不分心、持續專注的做一件事情。」因此當孩子能夠專注在遊戲、畫畫上面,家長都很難想像為什麼孩子會被認為「專注力不足」。

王意中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專注力大致上包含了5種注意力,所謂「能夠專心完成任務」,通常是這5種注意力混合使用,才能讓孩子在團體生活中,保持專注力在需要完成的事情上。以下簡介5種注意力:

1.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

是一般人最熟知的記憶力,就是能否專注投入於單一任務當中,孩子可以將注意力將聚焦在當下所該進行的活動上,無論是閱讀、拼圖、聽音樂、繪畫、寫作業等任何事。

2.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除了集中之外,一般認定的「專心」還要能持續一段時間,而不只是短暫時間的專注,指孩子是否能夠維持一段時間的注意力在連續的活動上。例如:持續看故事書10分鐘、寫作業15分鐘等。

注意力時間要有多長才算專注?請見職能治療師分享:不同年齡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該要有多長?

3.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這裡其實是指「忽略」的能力,意思是當孩子在進行活動時,能夠不受其他外在與目前活動無關的刺激所影響,而能夠專注在目前正在進行的活動或任務。例如:上課的時候老師正在講課,走廊有人走過,或窗外的車聲等,孩子能夠明白現在重要的任務是上課,因此可以「忽略」走廊上的人和窗外車聲,讓自己專注在課堂上。

選擇性注意力較差的孩子會被認為容易「分心」,因為無法忽略所有外在刺激,只要有吸引他注意力的東西,就一下子被吸過去,忘記自己本來正在進行的活動,比如下課時想去上廁所,結果去追蝴蝶,後來又看到操場上有人在打球,就湊過去看,最後忘記自己一開始是要去上廁所。

4.轉換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

一般對注意力的印象,就是希望孩子能「專心到底」,而不要分心,然而轉換性指的是孩子有意識轉換注意力的能力,意思是孩子是否能將專注力從一項活動轉移至另一項活動上。例如:下課鐘響,孩子去遊樂場玩耍,在上課鐘響之後,是否能將注意力重新回到課堂上;或者是寫作業到一半,先休息10分鐘,休息後是否能重新將注意力投入到作業裡。

如果孩子的轉換性注意力較差,可能上課了還不能回神,或是老師正在講課,接下來請大家自己在習作上練習,孩子還會停留在上一個聽課的環節,沒辦法馬上投入練習中。

5.分散性/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稱為分散性或分配性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常常需要「一心二用」,這裡指的是孩子是否能夠在同一時間進行兩件或以上的事。例如:邊走路邊講電話;在教室裡一邊聽老師上課、一邊做筆記等。

王意中表示,一般所認為專注力,比較基本的是前三種注意力,集中性、持續性和選擇性三種注意力,如果有其中之一有缺失,通常在日常生活、團體活動中會較明顯出現分心、無法專注等現象,也比較容易被發現。

孩子是否專注力不足?端看是否能「完成任務」

雖說注意力分為5種,但在日常生活中這5種能力常常混合使用,或者大腦會主動切換各種能力來維持專注,因此很難準確區分做哪些活動時,會運用哪幾種注意力。國泰小兒科臨床心理師賴晶瑩認為,5種注意力的區分是讓民眾了解專注力時會做的說明,如今在臨床的評估上,重點會放在孩子「是否能完成主要任務」的能力。

賴晶瑩舉例,有些任務乍看很簡單,但其實牽涉到很多能力,「孩子要能按照指令在時間內做到這些任務,大腦要有目標導向的意志和規劃能力等,不只是專注力而已。」例如,抄聯絡簿:要先看著黑板把部分內容默記在腦袋,注意力回到聯絡簿動手把剛剛記下的內容寫在聯絡本上。

「這一連串的動作用到很多能力,包含默記內容的記憶力,還有看完要抄寫的工作規劃能力等,只要有一個環節落失,孩子就做不到了。」賴晶瑩分析。

賴晶瑩認為,若幼兒園或學校老師反應孩子「有狀況」,家長除了可以到醫療院所評估之外,也可以先觀察孩子日常生活是否可以順利執行任務,並且必須要有跨情境的觀察。

除了孩子在家外,在團體中活動的表現如何?或者孩子本來就很喜歡拼圖,除了拼圖以外的遊戲還能夠專心嗎?「這些都是評估時的重點。」賴晶瑩強調,重點並非一定要找出孩子是哪一種注意力比較差,而是當孩子在團體或生活中,執行日常自理能力有挫折和困難時,家長和老師、醫療人員一起抽絲剝繭、找出原因才能幫助孩子。

懷疑孩子專注力不足?先安定小朋友情緒

賴晶瑩在臨床上也觀察到,許多孩子無法專心其實並非專注力不足,癥結點在「情緒」。「有遇過個案是老師跟孩子說話,孩子總是不回話,也無法按照老師的指令做活動,以為孩子不專心都在神遊,後來才發現是因為老師的風格比較嚴厲,孩子跟老師相處就會高度焦慮,因為太焦慮而無法做任何回應。」

或者有些孩子情緒調適的能力比較落後,下課時間如果跟同學拌嘴、有衝突,下一堂課就還在氣頭上,根本無法進行課堂中的任務,從行為上來看也很像是分神、不專心。

賴晶瑩強調,專注力的表現是多面向,必須跟許多高認知的能力相結合,因此沒有哪一個活動或任務孩子做不好,就必定是專注力不足,必須從孩子各方面的表現來看。

如果確認孩子的專注力的確有缺失,賴晶瑩認為,家長也要跟醫療團隊、老師有共識,「想要孩子完成的目標為何」,如果孩子的專注力缺失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學習的成效不好,想要增加學習的效率,「通常來說大環境的安親班就不適合專注力有缺失的孩子,也許一對一家教、伴讀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賴晶瑩分析,由於團體生活對專注力和執行力的要求較高,通常專注力有缺失的孩子會需要頻繁的提醒、協助,或者是用比較有趣的方式引發孩子的動機,讓孩子的大腦可以維持比較長的專注力,這些練習都是在比較單純、一對一的狀態下練習較有效,「若一下把孩子放在團體中學習,環境和人際等影響因素太多,對孩子來說很難維持專注力。」

孩子有困難而非態度不佳 需家長用心觀察與陪伴

回到朱小姐的狀況,她半信半疑帶孩子做醫療評估,並且透過學校老師錄了幾段女兒在學校的影片,花了2年的時間,才確定孩子有注意力缺失的問題。「當老師請大家到校換室內鞋、把餐袋放到固定的地方,我女兒雖然已經上幼兒園一年了,卻還是做不到,完全跟不上同學的速度,我認知到孩子真的需要幫忙。」

朱小姐觀察後發現,原來女兒一次只能接受一個指令,要先脫鞋、穿鞋再放餐袋,對她來說,脫完鞋子後,無法把注意力到下一個動作「穿鞋」,因此也連帶忘記下一個指令是什麼。

基本上孩子應該在不同的情境下,例如在家、在團體生活(如安親班、學校等)等不同的情境下,都能順利發揮專注力完成任務;但如果在家能專心,但在學校做不到;或是有人引導可以,但無法自主完成等,不管是情緒或注意力可能有缺失,都表示孩子需要幫助。

賴晶瑩提醒,當學校老師或家長覺得孩子總是懶散、動作慢吞吞,可以先多觀察孩子在每種情境下的狀態,也要配合孩子的情緒去綜合觀察,不要一開始就判定孩子就是「態度不佳、懶散」,甚至用懲罰的方式要孩子配合,「卻忽略了孩子可能是真的有困難需要協助。」賴晶瑩表示。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3年06月19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李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