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住、拖拖拉拉、功課寫超久、寫字就手痠,許多看似分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能力」不佳,也許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可發展身體能力的遊戲。

在環境中讓孩子玩得瘋、動得多,自然能靜得下來。(劉潔萱攝)

你知道你家小孩的「身體能力」嗎?能走多遠?可以從多高的地方跳下來?能跑多快?單槓可以吊多久?單腳站立可以站幾秒?這是日本醫學博士、腦科學專家前橋明在其暢銷書《動得夠,孩子更好教》中對現代父母的提問。

「身體的能力」是什麼?有比升學考試必需的英語、國語、數學、科學等能力還重要嗎?我家小孩身體很健康,還需要「身體的能力」嗎?事實上,「身體的能力」和小孩最基礎的學習力,也就是專注力息息相關。前橋明點出了現在日本的「小一班級崩壞」問題,愈來愈多小一生容易出現專注力不佳、情緒煩躁、不耐久坐等現象,探究原因,除了睡眠不足、早餐不足,還有就是運動不足,因此他在日本大力鼓吹父母帶著孩子進行大量的「戶外遊戲」,透過能運用身體大動作的遊戲,提升孩子「身體的能力」。

台灣的兒童發展專家、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光光老師)也提出了「孩子要先能動才靜得下來」的主張。他說,許多令父母、老師困擾的問題,如孩子老是坐不住、扭來扭去、安靜不下來常跑跑跳跳,或是一寫字就手痠、功課寫超久;動作慢吞吞、搞不清狀況老要別人唸或是拖拖拉拉等,其實都和「動覺的專注力發展」有關係。

為何孩子需要動?

透過動作刺激大腦連結才會專注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專注力需要培養視覺、聽覺、社交和動覺四大能力,「其中的動覺最容易被忽略。」廖笙光指出,所謂的「動覺」指的是運用身體的能力,可以精確的掌控身體動作,發展出良好的動作協調性,在學習運用身體的過程中,大腦與身體協作,孩子在動作中同時學習組織順序、整合計劃,形成專注力。

從大腦發展的面向來看,亞東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黃雅萱表示,處理身體動作就是在處理學習,幼兒期的動作發展需要跑、跳、滑、盪、旋轉、搖、爬。就算是滑也有很多種滑行方式,盪也是,左右盪、前後盪,三百六十度盪,用手盪,站坐或雙人盪。大腦透過多元豐富的動作刺激,才可以學習更多,神經連結發展更快。上小學以後的孩子,除了要慢慢精熟這些動作,還要從這些動作基礎上,進行更為冒險、挑戰的遊戲或是運動。

然而台灣不論是學校及公園,能協助孩子發展「動覺專注力」的時間與空間都嚴重不足。先來看看時間,攤開幼兒園的作息表多是室內靜態學習,而小學生一天能進行戶外運動或遊戲的時間有體育課、下課及放學後,但一週兩堂共八十分鐘的體育課遠低於美國疾病控制管理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建議兒童運動量的標準:每天六十分鐘,更何況扣除老師訓話、管秩序的時間,體育課小孩真正能運動的時間所剩無幾。

放學後多數的小學生從學校教室移動到安親班,繼續被禁錮在一個位子上,而僅存的下課時間還有可能被老師剝奪了。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進行的全國性調查,老師處罰小孩不准下課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二○一二年,有近七成的小學生看過或自己被處罰不准下課,到了二○一六年這個比率攀升至八成。

在臨床治療上,黃雅萱遇過許多被老師處罰不准下課的孩子,她指出,好動或是注意力發展有問題的孩子就是需要大量的活動,但老師因為孩子作業寫不完、上課不專心而處罰孩子下課補寫作業、抄課文,最後孩子還是寫不完、不專心,接著就被父母帶來診間。

(攝於加拿大薩克屯、圖片出處/小雨麻,親子天下提供)

大人該做些什麼?

提供多樣化、冒險性遊戲空間

有益「動覺專注力」發展的遊戲空間應該是多樣化、具有冒險性,例如高高的溜滑梯、攀爬架/網、盪鞦韆、旋轉椅、平衡木、單槓等,但這些設施在台灣不論是校園或公園都逐漸成為「保育級」,一個一個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低矮滑梯及樣式、玩法都單一的塑膠「罐頭遊具」。

還我特色公園聯盟(特公盟)的調查顯示,台北與新北共有一千兩百一十八座公園、基隆有七十二座公園,其中九成五都是「罐頭遊具」公園。而鞦韆更是稀有,以台北市為例,二○一六年有三十二萬名兒童卻只有三十座鞦韆。

四行動,把遊戲權還給孩子

要找回孩子的「動覺專注力」,首要之務是成人要把遊戲權還給孩子,並可透過以下四個行動達成:

行動1:別用剝奪下課時間當處罰

每節下課十分鐘,一天也能累積五十分鐘的戶外活動和遊戲,老師們請不要再處罰小孩下課補作業、抄課文。

而且在國外已有案例證實,上課前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運動確實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力。《運動改造大腦》一書的作者約翰.瑞提醫師 (John J. Ratey,MD)在書中以美國伊利諾州內帕維中央高中的「零時體育計劃」為例,這所高中利用每天的晨間時間讓孩子適度運動,再接著上讀寫課程後發現,先運動再讀書能增進孩子的學習效果。因為運動能刺激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和連結,這些物質能提高大腦的專注力、學習動機和效率。

而教育部體育署為了鼓勵學校讓孩子動起來,二○一三年即透過國民體育法明訂高中以下學校,除體育課,學童每日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每週應達一百五十分鐘以上,正式將體育課外的體育活動入法,並以「SH 150」(S代表Sports,H代表Health)方案實施。

體育署學校體育組代理科長張維倫表示,「SH 150」並不強調學校發展特色運動項目,而是希望每所學校用最簡單的方式就能大量提高學童運動的時間。 因此「SH 150」的實施並不困難,只要學校校長、老師願意,可以利用晨間時間或是每天開放一節大下課(下課時間超過十分鐘)來執行。課後社團也可以多開運動類課程,鼓勵孩子參與。

例如台北市的公館國小就從原本的課程表中偷時間,讓孩子達成每週一百五十分鐘的運動時間。

(攝於德國曼海姆、圖片出處/賓靜蓀,親子天下提供)

行動2:家長可支持並催生「非罐頭遊具公園」

給孩子符合其身心發展的遊戲場,你與孩子都能向政府發聲。

有一群關心公園遊戲場的媽媽們組成了特公盟,正在催生台灣的「非罐頭公園」,力主公園遊戲場的遊具應該多樣化,著重體能性與挑戰性,好協助孩子透過遊戲練習動作發展。身為父母的你,如果希望自家旁的公園能像國外遊戲場般的豐富好玩,請關注特公盟的臉書粉絲團,粉絲團中可以吸收到關於遊具和兒童發展的專業論述,還能參與「非罐頭公園」改造過程中的活動,甚至可以幫助你向政府陳情爭取「非罐頭公園」,近兩年台北市就有四座共融式(身障與一般兒童可共同使用)遊戲場是特公盟媽媽們極力爭取而來。

行動3:給孩子課後運動時間

國立體育大學「身體活動心理學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持人張育愷指出,以兒童來說有所謂的結構性與非結構性運動,要求孩子有紀律的運動很困難,因此追逐、奔跑等大人看似在玩的非結構性運動就很重要,不需要規定孩子一定要有紀律的跑操場,那只會打壞孩子對運動的興趣,週未假日帶孩子至戶外自由的跑跑跳跳,孩子動得開心,也用到了大肢體的動作。

不擅長運動的父母也能為孩子創造體驗運動的環境,例如張育愷會與三個孩子一起去河堤旁走路、跑步、騎單車。他說,假日把孩子送補習班,不如與孩子一起「玩運動」,或是坊間也有很多運動課程,可以試著讓孩子參加體驗。

在專家眼中,幼兒及小學生時期的運動以多樣化體驗為主,張育愷認為,這階段的孩子還不用進行很專項化如體育班似的運動訓練,給孩子接觸各類型運動的機會,如跳繩、足球、單槓甚至有機會到大自然裡爬樹,對孩子的大動作發展、肢體協調性都很有幫助。

(攝於日本沖繩、圖片出處/曾千倚,親子天下提供)

行動4:別因過度擔心,阻礙孩子遊戲

前亞東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江淑蓉觀察到,許多時候孩子在公園爬高爬低玩得正盡興,爸媽卻緊張得把孩子叫下來不准玩,孩子的大腦正要透過有挑戰性的遊戲而練習專注力,反而被大人打斷了。

華人的父母比較緊張兒童遊戲的安全性,第一個將國外冒險遊具引進台中鰲峰山公園的康鼎造景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陳翰可說,以美國對兒童遊具的安全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具有風險,另一個就是有致死的危險。有風險的意思是兒童在遊戲過程中還是有跌落、擦傷等風險,但因為遊具仍有一定的安全規範,如地面鋪設的材質及厚度、遊具間的安全距離等,受傷的程度能被管理。至於致死的危險有時明顯可見,例如遊具的零件連結處有尖銳物,地面鋪設材質過硬等等。 父母帶孩子至遊戲場時,可以先走一圈看看遊具是否有明顯可見的危險。

兒童是天生的遊戲者,專家們也呼籲家長,不要因為過度擔心安全而阻礙了孩子透過遊戲發展身體能力的機會。

校園內有許多具挑戰性遊具的新竹市竹蓮國小校長周雯娟就觀察到,學校內的攀爬設施當初的設計是從最低到最高,但低年級的孩子爬不了那麼高,有的用匍匐前進,有的像是踩蹺蹺板般的一格一格跳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摸索方法前往高處。

只要孩子想挑戰、想玩,成人都應該給予機會。安全的考量上,成人能做的是宣導教育,協助孩子判斷什麼地方、什麼狀況是有危險的,例如遊戲前先觀察看看遊具有沒有裂開,或是有沒有積水、尖銳物等。

「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的遊戲,」廖笙光疾呼。當父母與老師為著孩子許多不專注的行為而生氣、苦惱時,請先想一想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動」了嗎?只有動得夠,孩子才能專注!

體能愈佳的孩子,注意力愈集中

運動身體等於是在運動大腦!這是《聰明學習靠運動》的作者,也是研究運動與大腦的權威醫師——國際知名的精神科醫師、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John J. Ratey,MD)的研究發現,學童每天一小時的溫和或激烈的運動,對記憶、專注力和教室內的行為都能產生正面的效果。

約翰.瑞提在書中指出,體能愈佳的孩子,注意力就會愈集中。他在書中提到了一項日本的研究,只要連續十二週、每週進行兩至三次三十分鐘的慢跑,就能改善大腦的執行功能,但重點必須在跑步之外結合一些需要用到協調功能的活動,例如球類運動。

運動除了對一般孩子的認知功能有幫助,對注意力缺失(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兒童更能協助其專注力發展。他認為,治療ADHD兒童最好的處方之一就是「架構嚴謹」的運動。包括跆拳道、武術、芭蕾舞、花式溜冰、體操、攀岩、騎越野單車、激流泛舟、玩滑板等,除了消耗體力,這些運動需要用到複雜的動作技巧,可以啟動一系列掌管平衡感、時機感、排序、後果評估、轉換、修正錯誤、小肌肉協調、抑制以及專注力的腦區。極端一點的來看,具挑戰性運動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死存亡,從事這些運動的同時,必須避免自己受傷,能激起「戰或逃反應」所需的專注力。(整理/陳珮雯)

(攝於日本北海道、圖片出處/戴卓玫,親子天下提供)

借鏡國際,大人小孩都玩瘋的遊戲場

「台灣的公園最重視『安全』,加拿大的公園最重視『好玩』。」副食品天后小雨麻移民至加拿大後在其部落格和臉書寫下了她的發現,開車經過路邊的公園都好好玩,有的公園光是單槓這個遊具就有四種以上的變化,有的公園甚至有溜索(cable ride)。而當地的父母對於孩子挑戰冒險性遊具沒有心理障礙,坐板非常大、可以讓孩子雙人乘坐的鞦韆上可見一歲左右的寶寶平躺著盪鞦韆,也有小姊姊懷抱著寶寶緩緩的盪鞦韆,而兩歲以下的幼兒在公園玩攀爬設施更是常態。

《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及總主筆賓靜蓀在法國、比利時和德國時也觀察到,當地公園的遊具多數和環境融合,使用天然的木頭素材,地面保護的鋪設以沙坑為主,公園中的遊具在大人眼中有點危險,但父母會放手讓孩子玩,比利時還能看到爸爸和孩子一起玩遊具,在當地可見公園遊戲場中的孩子都玩得很瘋,動得很夠!(文/陳珮雯)

(攝於比利時魯汶、圖片出處/陳雅慧,親子天下提供)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17年09月01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