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結合閱讀,謝錫金推動高效識字法
你還記得自己認識的第一個字嗎?對台灣的學生來說,學習拼音ㄅㄆㄇ是進入文字領域的第一道門,然而,同樣使用正體中文的香港小學生卻直接識字讀書,這種學習方式,看起來是否不可思議?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說,這種識字法不但有效,而且能學得更多、更快。
研發「綜合高效識字法」的港大教授謝錫金說,從前的中文識字教育強調寫字,卻忽略認字的重要性。「識字,要從認字開始。」謝錫金解釋,識字3步驟:「認字、寫字、用字」,認字必須透過大量閱讀,過去的教育強調寫字的筆順與結構的正確,卻也限制了學習的數量。
複雜的字 非常難忘
「綜合高效識字法」強調大量閱讀,讓學生提前閱讀「難」字。他解釋,低年級學習認識複雜的字,但是不學寫字,以圖像方式記住字的形狀。比如「龜」,非常難寫,但是很容易記住,低年級學生了解烏龜的意思與發音,再連結字型,以後看到「龜」字,腦中就可以產生連結,雖然不會寫,但是絕對很難忘掉。
謝錫金指出,設計課程應先教生活中常用而筆劃多的字,但是練習書寫的字,筆劃愈少,愈容易抄寫,應讓初學習寫漢字的學生先寫筆劃少的字,以免減低學習興趣,筆劃多的字則減低抄寫數量,減少壓力。同時,一篇課文的字不必一天學完,不要揠苗助長。
識字教學初學階段應以認讀為主,適量的抄寫為輔,後期則以應用為主。如果老師能把漢字分成認讀、默寫以及應用,學生就可以學習比較深、筆劃比較多的漢字,幫助學生提前閱讀,使用生活中的字詞,可促進溝通能力,鼓勵學生提前學習寫作。
拆解中文 部件學習
中文是象形文字,有許多常用部首,謝錫金提倡的是「部件學習」,比如「日」字旁可以延伸出「明」、「晴」、「星」、「早」、「晚」,只要學會「日」,學生就可以延伸學習相同部件的字。
低年級學生只要學會中文裡常用的77個部件,就可組合1千個中文字,大量拓展識字量。
部件和部首看似相同,但謝錫金認為,部首是用來歸類而非學習,他反問:「你怎麼跟學生解釋口的筆劃為什麼是三劃?」因為部首是以毛筆字的概念習字,和硬體字的寫作方式不同,他認為部首反而不利學生學習。
加法識字 學習無上限
學會各種部件後,中文老師會利用不同的部件讓學生學習組合各種中文字,透過平日閱讀、查字典、或是口語練習,讓學生熟悉原本認識的生活辭彙,更進一步發展其他的心理詞彙。
謝錫金解釋,學生掌握部件後,就能查字典自我學習,學到老師沒教過的字,還會得到加分,而且加分沒有上限,往往可以超過100分,這種「無上限學習法」,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對中文也會更有興趣。
識字是為了閱讀,學會閱讀之後,學生就能繼續發展處理資料的能力,更進一步發展評論能力,從事深度學習。他說,教學的重點在於「過程」,而非「內容」,學生若能夠把說話、聆聽、閱讀、寫作都流暢地連結起來,就能掌握運用中文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