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只是藏書庫、或K書的空間嗎?有些圖書館已經「活」起來,主動提供市民知識,改變了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市(Santa Monica)的圖書館有十四本「活書」(living books),如果你想知道百科全書中的某個項目的意義,可以去櫃檯登記,借出活書半個小時。這活書是十四位義工針對時人容易誤解的項目,或已有偏見的概念做親身的解說。例如想知道什麼叫街頭遊民,就有遊民現身說法來跟你解釋;想知道裸體主義是什麼,就有一個終身奉行裸體主義的人來告訴你為什麼他喜歡裸體;想知道什麼是素食主義,就有吃素的人來跟你對話。

圖書館認為有些題目是只有人跟人面對面說話才能真正了解,文字說明有時碰觸不到心中深層產生「感動」的地方。比如說,納粹明明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但是有些人偏會聽信德國極右派份子的蠱惑,認為這全是猶太人自己想像出來的,但是若能親自跟集中營的倖存者談話,尤其看到他們手臂上刺的號碼之後,都會很震撼,感同身受,觀念就會慢慢改變。

在最近的暢銷書《自由寫手》中,一位在加州公立高中教後段班的老師發現,她的學生竟然不知道有納粹滅種屠殺這麼大的事,於是她帶這些學生去洛杉磯參觀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念館。出來後,每個孩子的觀念都不一樣了,他們很震驚種族優越感、民族仇恨會令人做出這樣無人性的殘忍行為,徹底了解了偏見的可怕。

從此,這些孩子的行為整個改變過來了,他們未經世故、善良的本性被啟動了,每個人都利用課餘時間去做化解仇恨的志工,甚至義賣募款幫助偏見的受害者。

知識改變人的價值觀

我們看到這些孩子本來對遠在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民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因為參觀了猶太屠殺紀念館,又因老師在課堂上談到了二十世紀的另一個滅種屠殺,於是學生開始自動自發募款幫助戰爭的受害者。他們幫助了別人,被幫助的人也改變了這些學生的人生觀。

我們看到知識的重要性,因為知識改變觀念,觀念改變行為。其實,這就是圖書館最重要的功能──提供老百姓知識,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很可惜我們台灣一直把圖書館視為藏書庫,很多圖書館也把自己定位為被動的知識儲藏地。到現在,還有人把圖書館員視為負責借書的人,完全不了解一個好的圖書館員是主動的配合學校教學,提供老師補充教材,幫助學生完成老師指定作業的人。美國學生一週至少要去圖書館一次,因為老師出的作業中,有很多是必須在圖書館才能完成的。

看到聖塔莫妮卡的圖書館主動提供市民正確的知識,而我們的學生只有要考試才去圖書館K書,真的很希望政府能多編預算讓台灣的圖書館也能發揮它的功能,成為知識獲得的促進者。

(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出處:天下雜誌第409期/ 作者:洪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