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排名出爐,台灣中學生「閱讀素養」表現不如上海、韓國、香港、新加坡,在東亞地區墊底。台灣學生不如別人嗎?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上週公布了最新的2009年評量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3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23、第5、第12,不但都比上一次退步,更在所有受測的東亞國家與經濟體中墊底。

究竟是台灣的教育出問題、還是PISA評量有欠公允?在結果公布後引起熱烈討論。教改多年來,沒有改變老師考試領導教學、學生為考試念書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台灣教育體制裡集中菁英教育的現象,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是OECD在2000年開始推動的跨國性學生學習品質評量計劃,接受評量的是各國15歲的中學生,每3年舉辦一次,今年共有來自65個國家和經濟體,47萬名學生接受評量。台灣在2006年首次參加,今年第2次,共有來自156所學校,近6000名學生參加,可算是一項樣本相當豐富的調查。

PISA評量分成「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三項指標,每項指標都再細分為各種小指標,以PISA出題,學生作答的方式進行。主要目的是要衡量各國學生「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每次評量都會挑選其中一項作為重心,深入研究,這次是以閱讀為重心。

台灣在本次PISA評量中,三項指標全部退步,2006年「數學素養」勇奪第1,今年退步到第5。「科學素養」從第4名退步到12名。本次重心「閱讀素養」更從16名退步到23名。雖然比美、德、英、法等先進國家分數高,屬於前1/3,表現相當不錯。不過,和鄰居香港、韓國,以及首次參加的新加坡和上海比較,卻是遠遠落後(見表一)。尤其上海第1次參加,就勇奪第1名。

教育不是奧運比賽

不論是什麼原因讓上海勇奪第一,讓韓國遠遠超過台灣,仔細分析評量結果,可以發現台灣教育制度的兩個問題。

第一是台灣的教育體制不利於表現落後的學生。

PISA按照得分高低,把各國學生的得分,分成1到6,以及不到1,共7個等級。分數達到等級3的學生,可以勝任日常生活各項基本任務,等級5以上是表現優異。在閱讀素養方面,台灣受測學生等級五以上的比例,和東亞各國比起來偏低,也不到OECD平均,等級二以下比例偏高(見表二)。意思是,台灣學生不但表現優秀的比別人少,表現不好的也比別人多。

PISA閱讀專家團隊主持人約翰‧德容(John de Jong)認為,台灣的教育不利於在學校表現落後的學生,常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轉學率偏高就是問題的徵象之一。反觀韓國和芬蘭的教育目標,是要帶起所有學生,這也是兩國在PISA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原因之一。「教育不是奧運比賽,比較出幾個頂尖選手就好了。」德容強調。

第二,台灣教育考試領導教學、為考試而念書的風氣仍未改變。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計劃主持人、台南大學教授洪碧霞仔細分析評量結果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台灣學生在閱讀分項指標之一──「閱讀投入」,表現在東亞地區屬一屬二,但卻被「檢索」、「整合解讀」、「反思評價」三項分數低落拖累。

「閱讀投入」包含了閱讀興趣、多元性、網上閱讀三個層面。換句話說,台灣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與習慣都非常好,在東亞地區名列前茅,但閱讀的能力卻不如競爭對手(見表三)。

PISA對閱讀所下的定義是:一個人對文本內容「理解」、「運用」、「反思」、「投入」,用以達到某個目標、開展自己的知識、參與這個社會的能力。意思是,閱讀不是只有擷取資訊,還包括解讀文本要傳達的想法、評斷文本、思考自己同不同意,並形成自己的意見。因此PISA所出的題目都屬於不涉及價值判斷的開放式題目,強調在生活中的應用。

洪碧霞認為,習慣做基測考試題、背誦標準答的台灣中學生,遇到開放式的題目,反而不知如何作答,學校老師可能也不夠重視PISA評量。「這使得台灣學生缺乏『言而有據』的能力,」洪碧霞指出。

這顯示教改多年,考試領導教學,學生為考試而讀書的風氣,仍然沒有改變。根據《親子天下》最近的調查,發現台灣的中學老師中,將近9成都非常清楚教學的理念和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但真正落到執行面時,卻花了一半時間在協助學生準備考試和基測。

香港教育改革的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台灣的借鏡。

香港經驗

2001年,香港開始推動教育改革,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學和考試方法一併改變。香港2009年PISA研究團隊成員、中文大學教授劉潔玲指出,在語文教學上,香港新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找重點、評價、反思、應用的能力。在考試上,公開考試的內容百分之百不是來自學校課本內容,學生無法靠死背得高分,而是要靠在學校學習的能力。

「公開考試不一定要有標準答案才能達到公平,」劉潔玲強調,這些教改理念和PISA的標準類似,可能是香港學生在2006年後表現大幅進步的原因。

「我們到底要不要重視、接受PISA的標準?」洪碧霞認為這是台灣各界面對PISA評量結果應該要問的問題。如果接受,就要從評量結果中,反省台灣語文教育到底哪裡出問題,作為未來教育改革方向的參考。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出處:《天下雜誌》第462期/ 作者:辜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