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已是新一代必備的能力,如何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學習,是長了翅膀的學習。

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是由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主持、曾創下超過一千人同時修習的政治哲學課「Justice」(正義),這門一學期十二堂的課,已被放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只要滑鼠一點,天涯海角都能聆聽。

想要聽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的商學院教授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講述為何企業能長青的「Advanced Strategy」(前瞻策略),這兩年來,在MIT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就能跟著上課、看到課程筆記和作業,而且還不用繳交每年超過五萬美元的MIT高昂學費。

過去,在頂尖學府上課是少數天之驕子的權利,但現在,讓知識與想法自由、免費地傳播,已是許多人致力的目標。「全世界愈來愈多大學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毫無疑問已是未來趨勢,」《紐約時報》指出。

近年來影響力擴及全球的美國TED大會負責人安德森(Chris Anderson),今年七月在TED演講中提出了「群眾加速創新」(crowd-accelerated innovation)概念,他稱讚像Youtube、TED.com這類型免費影音網站,讓人們在相互激發後帶來創新的結果。

教育走向開放、免費

「這種自發循環學習的重要性,幾乎可以和印刷術的發明相提並論,」安德森認為,只要團體或個人有強烈的開放意識,好的想法、點子能自由傳遞。就像一個六歲的孩子可以透過影音網站練習、改進自己的舞步,跳出令人驚艷的成果。非洲貧民窟可以經由分享行動建立自助團體;連科學家也都能利用像Jove這樣的科學影音網站,免去耗時的文字描述步驟,快速得到同行發布的研究成果,加速科學發展。

數位時代裡蘊藏的知識與能量,像豐富的海洋等待人們探索。網路上無數的翻譯義工,甚至讓人得以跨越語言的障礙,使文字、演講等各種內容,在各個開放翻譯計劃裡被傳播無阻。

如果說,數位學習是新一代的學習力,那麼,學校又該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現在真正需要的不是去培養數位學習能力,而是要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因為網路讓探索更容易,年輕一代用電腦的技巧也不是問題,但他們進到網路世界後就容易迷失了,因為電玩遊戲更吸引人,」今年八月才上任的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何榮桂在接受專訪時,強調自己是以師大資訊教育研究所的教授身分發言。

他認為「學習」是為了產生持久性的改變,一直在網上瀏覽,未必對學習有幫助,「年級愈低,愈需要老師引導。所以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更多探索、明辨、選擇資訊的能力。」

近年來教育部針對中小學推展「資訊融入教學」,希望藉由資訊科技讓學習變得更活潑、有效率,熱情的校長、老師更期盼藉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彌補以往純粹由老師講授的單一上課方式。

桃園縣瑞塘國小是全台灣少數的電子書包試辦學校之一,「從前我們寫日記是躲在棉被裡,現在小朋友是在部落格上發表;以前我們交朋友是遞名片,他們現在是交換Facebook(臉書)帳號,」講話很有活力的瑞塘老師蘇惠敏指出,資訊應用是這一代不學而會的能力,「對N世代而言,沒有什麼是新科技,對我們老師才叫新科技,很多老師擔心的,其實是孩子比你還強。」

為了增加學生使用學校教學網站的意願,瑞塘國小設計網頁使用的是「便利商店策略」。蘇惠敏說,就是要讓學生感覺它像便利商店一樣,不見得需要什麼但還是會進去繞繞。無論是e class便利教室或數位學習圖書館,瑞塘國小都將網頁建置的很可愛,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出發點吸引學生,「而且要常常更新,否則怎麼比得上那些遊戲網站?」

為了建置同步教室、校園行動學習角落,瑞塘全校老師都全力投入,「關鍵在數位平台如何連結至電子書包,有了硬體學生更需要軟體,」蘇惠敏說。

學習從被動到主動

十多年來,在台灣持續推動英特爾國際科學展與培訓e教師的英特爾台灣分公司公共事務總監顏亦君指出,台灣從班班有電腦、單槍投影機,到現在電子白板加入、甚至是使用電子書包,傳播科技的演進其實是為了增進老師、學生甚至是和家長之間的互動溝通,即使下了課,也能讓學習有更有品質與效率。

過去以老師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現在則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但老師的引導角色不可能消失,小孩的自制力仍有待磨練。「如何結合台灣硬體優勢而有好的軟體發揮,應該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顏亦君說。

另一個電子書包實驗學校——台北市忠義國小,上課老師陳定欽常在自己教室的前後都擺著小型攝影機,他把上課的情形錄下來,觀察自己平時在講台上沒觀察到的學生情況和電子書包使用情形,作為改進教材設計的參考。

「老師的資訊運用能力是關鍵,」忠義國小校長張翃浥看得很清楚,資訊科技在教學上要發揮最大功效,使用的老師本身要有信心與熱情,否則只是單純運用書商提供的課程光碟,就會失去電子書包的根本立意。

科技是關鍵角色但卻不是領導角色,因為領導角色從來都是人。「我們看到很多台灣老師充滿熱誠,願意花額外的時間學習、改善教學方式,各方應該再給老師多一些支持,」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資深協理何盧穎指出,台灣的升學主義仍對教學有巨大影響力,「微軟舉辦的全球教學創新活動,國中幾乎沒有學校參加,高中有一部份,國小參加最熱烈。」

何盧穎觀察,在資訊融入教學上,新加坡是由政府直接介入推展相關軟硬體研發,由新加坡政府單位IDA(資訊通訊發展局)以及新加坡電信(Sintel)、微軟等七間公司、六所學校共同組成專案團隊,「他們把眼光看向全球市場,要輸出整個數位教學的know-how;英國也把數位學習當成教育產業來發展,舉辦全球最大的教育科技及設備展(BETT),內容豐富度簡直不輸美國E3電玩展。」

長期以來,台灣都是硬體的資訊大國,許多家長與學校仍著重在「眼見為憑」的購買設備階段,數位教材也僅以現有教科書商為開發主力,對有心於將資訊融入教學的老師們並不足夠。

國小階段,由於還未面臨升學壓力,因此有不少國小老師在資訊融入、使用電子白板上努力創新教法。

用電腦上體育課

台南縣鹽水國小老師何鳳珠在教數學時,就利用電子白板把小朋友的解答策略放在一起討論,還將學生錯誤的解法蒐集、儲存起來,發現小朋友的解題迷思,她運用電子白板的互動性掌控整個教學流程,學生不但學的有趣,成績也愈來愈好。「重點還是看老師想如何設計討論,回歸老師本身的教學想法,」何鳳珠說,自己沒用電子白板上課前,也會有點害怕新科技,但用了後發現上課已經不能沒有它。

在e化創新教學上向來有優異表現的台北市仁愛國中,由體育老師楊昌珣扮演發動機角色。他直言,在龐大的基測壓力下,「體育能正常教學就不錯了,還能創新教學?」但楊昌珣不死心,他用錄影機、投影機、小筆電讓學生練習投球動作、觀察自己的投球缺點,在電子白板上操作籃球戰術軟體,並用群組電腦來分組討論戰術。

多年來的資訊融入教學嘗試,讓楊昌珣和其他藝能科老師都各自設計出多種數位教材,在這個明星國中裡感染了其他老師,現在連數學、國文、理化等課程,都有許多創新教案與做法。

經常出國參訪的楊昌珣觀察,各國都在競爭資訊教育成果,「台灣玩得很瘋,老師的創意也很突出,但普及度是個問號,」國中升學壓力大,老師運用創新教學,還要背負「萬一效果不好」的責任,「我看到好多老師會說好累好累,但他們卻又因為發現學生上課的興趣而繼續投入。」

運用電子白板和無線投票機上課的仁愛國中數學老師歐陽平指出,過去的e化教材只侷限在線上學習,現在上數學課由學生分工合作,提出討論,電腦反而只是一種令答題熱烈度提升的媒介,而且學生答案可透過網路立刻回饋,容易發現學習弱點,即時解決疑惑。

數位學習需要新評鑑

互動的教學器材及適切的教學設計,讓上課及考試變得更有趣,歐陽平說,新世代的成長環境與過去完全不同,網路及電玩、臉書早已深入他們的生活,「無線投票機及電子白板結合運用,有百萬小學堂及百萬大歌星的綜藝節目效果,真是很受歡迎。」連英國來的參訪團老師都忍不住詢問,到底數學課為何會引起學生那麼高的興趣。

不過,許多致力於資訊融入教學的老師也指出,講創新教學方法,但到最後還是用最傳統的紙筆評量來檢視教學成果,實在是老師與學生的不可承受之重。國中教學現場最困難的,還是觸碰那條升學主義的神經。就連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何榮桂也坦承,台灣最欠缺的,即是數位學習的成效評鑑方法。

根據《天下雜誌》二○一○年「中學生科學興趣大調查」,台灣國中生最喜愛的課就是資訊課,而且無論是男生或女生,資訊課都名列最愛第一名。

當數位移民要教導數位原住民如何擁有新時代的學習能力時,從老師、家長、學校到整個教育制度,恐怕都要比學生還努力,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在這一席流動的知識饗宴裡,盡情悠遊。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出處:天下雜誌460期/ 作者:馬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