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忍不住描述與讚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他們更早一步訴說他們的感受,不自覺的打斷孩子活在當下的專注享受。其實,有時跟孩子靜靜相處半小時也很好,其中還暗藏帶給雙方的禮物。

(親子天下提供)

「你喜歡這個嗎?那個好吃嗎?要不要玩一下這個?哇,你好棒!喔,你畫了一匹馬耶!你看起來很難過喲,因為現在不能吃冰淇淋嗎?……」父母對孩子總有不斷的叮嚀、問不完的好奇與關心。

跟孩子對話,描述他們所做的事情,的確有助增進他們認識世界與自己的情感,也能提升字彙與語言能力。

不過,擔任父母教練與教養顧問的心理學博士舒邁樂(Anita Schmalor)在《今日心理學》為文指出,如果過度干預孩子體驗生活,也會有反效果。有時候,能跟孩子靜靜相處、享受當下的時光,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因為這些叮嚀、好奇與關心,不但孩子會覺得煩與累,還會把他們從那件事的感官與情感體驗抽離出來,思考要回答的問題;從專注進行或好好享受當下在做的事,轉而評估自己在快樂時的感受是如何。

例如,從用感官認識與品嚐食物,變成要判斷自己對食物的偏好;或是從享受遊樂場的氣氛與自己的自然行為反應,變成要考慮自己的行為與社會期望。即使有時只是沒有特定目的塗鴉畫畫,只是要體驗這件事,也會變得要評估自己畫了什麼、表現得好不好。

矛盾的是,大人常要透過冥想、正念等練習,與自己的身體重新連結,脫去雜念隨想。但上述對孩子的言行所做的,正好相反。

對孩子過度好奇與關心 可能破壞親子關係

更常見、具殺傷力的是,很多父母會不斷指導孩子的下一步,甚至批評他們。這不但對父母是很大的身心負擔,還會讓孩子好像跟自己身體的真正感受脫節、無法聚焦與掌控自己的身體。對整個家庭而言,也會破壞親子關係,拉開彼此的距離。

舒邁樂指出,她可以體會父母想跟孩子說這些話的原因。但許多歷史經驗和文化告訴我們,孩子學習很多事情的方法,並不是從父母的口頭指導,而是在親子共處時,一起邊做邊學。家事、處理很多生活上的自理與問題、與人互動的禮貌,都是從模仿跟練習,變成自然的言行舉止,體驗快樂與挫折後,知道如何應對,而不是一直由父母下指令、形容孩子的感受或問問題。而且這樣的孩子會更友善、快樂、自信、有能力。

舒邁樂鼓勵父母嘗試,從跟孩子靜靜相處半小時開始。讓孩子專注在當下所做的事情,忍住評論、指揮、提問、讚美、或任何描述與指導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笑的時候,跟著笑就好。孩子顯得沮喪時,只要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自己感受,不要猜測或代他們解釋。

像這樣,父母將能跟孩子建立不同的連結方式,也減少了雙方的疲憊感,還可以趁機教他們體驗與珍惜當下。這就是給孩子、也是給親子雙方的禮物。

(資料來源:今日心理學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4年04月02日發佈)

延伸閱讀

最好的陪伴不需要刻意言語

陪伴孩子的低潮 郭葉珍:孩子不缺人勸導,但需要有人在他下墜時接住他 

從孩子的變化中,發現孩子的內在生命力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黃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