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就是要休息?其實,在升學壓力下,多數學生都還是會參加不同類型、帶有學習意味的暑期輔導、補習或營隊。美國研究發現,暑期學習對學生有不少好處。但是要有成效,得要掌握很多秘訣⋯⋯
 

補習
(親子天下提供)

暑期輔導是很多父母學生時代共同的回憶。時至今日,補習班的暑期密集班或先修班、學校的暑期輔導、或是其他機構的各種營隊,更是琳瑯滿目,也是學生趁著放假複習、追趕落差、預習與拓展視野的時機。

即使是在崇尚自由、多數學生不補習的美國,這兩年也非常倚賴暑期課程,以幫助學生填補疫情的學習缺口。今年暑假,光是波士頓就有大約250個組織,提供超過2萬5千名學生最多長達五個星期的暑期學習計畫。

暑假不休息,忙著補習,有用嗎?早在201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就有研究指出,暑期的學習活動可以支持學生的認知、學術、社交與身體發展。

不過,暑期輔導或補習都不是「有補有保佑」。曾任美國教育部長、南卡羅來納州州長的雷利(Richard W. Riley),跟他的教育顧問彼得森(Terry K. Peterson)在教育專業媒體《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一起整理了美國長期研究的發現,分享暑期學習成功、甚至還可以學到更多不同能力的作法。

一、學習時間要夠久,頻率要夠密集

或許有人覺得暑假的學習應該放鬆行程或放緩腳步。不過美國的智庫蘭德公司(The RAND Corp)指出,學生要打起精神、專注一段時間,才能有效學習。暑期的學習至少要持續三個星期的全天活動,而且每天應該要有三小時以上設計良好的語言跟數學課程,再加上其他非正式的學習機會。此外,也要提供學生友善的環境,讓他們有高度的參與,以及跟大人正面的互動。

二、掌握五大學習要點

無論是課後、還是暑期的學習活動都愈來愈活潑,這是好事。不過,還是要守住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育學教授范德爾(Deborah Lowe Vandell)指出的課後與暑期五大學習要點:積極主動、協作、對學生有意義、讓他們對學習內容更熟練、以及拓展視野,像是實務經驗或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

三、運用廣泛多元的關係網絡

安排、規劃暑期活動的單位很多元,但無論是學校還是營利、非營利機構、甚至父母自己規劃時,都可以善用學員與規劃成員的關係網路、鄰里與社區資源,讓孩子的學習更豐富。例如,鄰近或認識的藝術和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機構或專家、社區與青年團體、圖書館、文化或育樂中心、公園、衛生專業人員、大學生與社團等。

四、重新思考如何運用教師團隊,讓他們更有熱情

老師們上了一學年的課程,已經很疲累了。如果要他們繼續進行暑期輔導、補課、或預習,就得要幫助他們降低疲憊感,才能感染學生。例如,善用其他機構的專業人士,跟老師穿插教學或其他活動,甚至讓老師規劃、執行這些學習活動,而不是重複扮演純粹教學的工作。或是鼓勵有特殊才能、愛好跟熱情的老師分享經驗與心得,讓他們感染與激發更多老師。

五、暑期學習可以是不同的專業與規劃

暑期輔導或補習、學習不一定要跟平時上課一樣,可以善用特別專長於暑期學習的團隊,規劃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內容。例如,社區內有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專業人士,可以跟老師合作開發不同的課程和學習體驗,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強化閱讀、數學、科學、藝術、生活跟體育等活動,讓活動更有趣、更受歡迎。

以今年波士頓的暑期活動為例,除了要加強的學科,還包括了互動且有趣的學習機會、戶外活動、科學實驗,以及藝術跟音樂。這樣的組合,在美國的暑期輔導中很普遍。

(資料來源:教育周刊華里斯基金會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5年7月24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黃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