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內容工具功能愈來愈強大,閱讀與寫作的價值如何改變?國際素養協會 (ILA) 「AI科技進化中的素養」最新報告解讀,並附與AI協作從零到無限的15點師生檢核表。

AI時代-AI協作
AI 時代來臨,孩子還需要學寫作和培養閱讀習慣嗎?(親子天下提供)

「你識字嗎?」
在過去「識字率」是查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教育程度的最初階門檻,但現在在台灣很少人會這樣問,因為不識字的文盲很罕見了,2024年教育部統計,台灣15歲以上人口中,超過36%擁有大學以上的學位,不識字比率只有1.35%。

文盲和貧窮是伴隨而生,文盲很難學習和累積知識。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富裕程度也和國民識字率有密切正相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一年透過統計世界各國的識字率以及男性女性識字率差異關注個別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階級不平等狀況。

AI素養是什麼?我們需要擴大素養的定義,不斷對話

AI科技進化飛快的時代,「識字」不足以撐起過去我們定義公民文字閱讀和寫作能力。識字的定義已經改變:過去人類透過文字累積智慧,透過閱讀人類形成認知,但現在更多人想問的是:

「AI都能寫作且通過考試,人類仍然需要發展這些能力嗎?」

AI已經讀遍數百萬本書還有各種網路資料,AI正式成為世界上最會閱讀的「人」,人類從來沒有經驗過這樣的過程和發展。

2024年國際素養協會(International Literacy Association)在第四季出版的期刊《今日素養》(Literacy Today)以封面故事「AI 進化時代的素養」討論如何建立素養的新定義,學校和教育工作者要怎麼在教育中協助下一代的學生

國際素養協會 (ILA) 「AI科技進化中的素養」最新報告。(圖片來源:ILA,親子天下提供)

這本季刊數十頁的內容,搜集了數十位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觀察,但也無法給出一個清楚而且明確的AI時代素養學習操作手冊和指導方法,幾乎每一篇論文和報導的結論都是在呼籲教育工作者和學者要注意這個發展趨勢,然後一起對話。

綜整各篇重複討論的觀點,整理3個重新定義素養的方向值得關注:

AI時代的閱讀素養重定義一,素養不只是能閱讀,也要能運用AI學習

季刊開宗明義的大哉問就是:「AI時代的『素養』(Literacy)是什麼?」有20年教學經驗長期投入科技教育、現任美國加州山景高中校長葛雷瑟(Kip Glazer)認為:「我們必須擴大素養的定義,在這個時代的閱讀素養不只是閱讀文字,更要能夠使用各種AI 科技工具擴展自己的學習和認知的能力。」
葛雷瑟進一步追問:「AI的進展,逼迫我們要思考,人類若是可以只依靠圖片、電影、短影音和AI生成的聲音來理解知識,是否也是一種閱讀素養?」

AI時代的閱讀素養重定義二,不只會用AI工具,更要知道工具背後的原理

AI素養等於21世紀的數位素養,每一個人都必須在學習和工作使用AI之前,學習AI素養。而且可能無法等到政策政策拍板,而是需要由下而上開始行動,因應快速的變動。

在ILA的最新封面故事中,北卡羅來納州的教育AI科技導入委員會主席維拉庫柏諾(Vera Cubero)建議學校:

  • 可以自主成立AI素養專案,先讓有興趣的老師和專家和使用各式各樣的新工具在教育上如何使用。
  • 有了這樣的基礎後進一步組成AI素養工作小組,檢視自己學校和學區的AI相關政策還有各種相關資源。
  • 下一步才可能促進師生、親師還有社區的頻繁的對話形成計畫。

AI時代的閱讀素養重定義三,和AI協作從零到無限的檢核表

用AI協助學習依照AI介入程度可以區分成,從AI使用程度最低到無限:AI零介入、AI輔助、AI強化到AI驅動。
這樣的共創過程中,ILA的報告整理出,具體AI使用評估指標幫助老師學生知道在學校作業中可以使用AI的標準,有利於師生的溝通和共識。

針對這樣的新科技,學校教育必須重新教育和引導學生認識:
一,AI科技使用的透明揭露準則
二,學生還是作業的主人,在過程中應該要能提供自己的觀點
三,學生要監督AI完成的內容,要為觀點和正確性負起責任

學生作業的AI整合使用分級

AI 零介入
(AI Free)

  • 完全沒有AI協助
  • 學生必須依賴自己的知識、理解和技術
  • 歷程中任何AI使用,沒有告知都是違反學生學術倫理

AI 輔助 
(AI Assisted)

  • AI 在特定階段使用,譬如:想法和企劃的腦力激盪
  • 最後繳交的內容中,沒有任何是AI撰寫的內容
  • 最後繳交內容必須做AI使用的揭露,附上連結螢幕截圖,證明和AI的對話

AI 強化
(AI Enhanced)

  • AI 在工作中被用來增加知識和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意激盪
  • 學生必須親自提供自己的觀點,同時負責監督和評價AI生成的內容
  • 使用者必須和AI互動並提供批判性觀點
  • 學生要為AI生成內容的正確性和公平性負起最後責任
  • 最後繳交內容必須做AI使用的揭露,附上連結螢幕截圖,證明和AI的對話

AI 驅動  
(AI Empewered)

  • 最後作業成品整合的成果容許AI做出過去做不到的工作,讓AI協助學生成為更有批判能力的思考者、創作者和問題解決者
  • 學生必須親自提供自己的觀點,同時監督和評價AI生成的內容
  • 學生要為AI生成內容的正確性和公平性負起最後責任
  • 所有使用的AI工具以及如何被使用,都必須在最後繳交的作品中做完整的揭露。

資料來源:ILA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副總監史蒂芬妮·賈尼尼 (Stefania Giannini) 在 2024 年 7 月 4 日希臘雅典奧納西斯基金會人工智慧節主題演講中,特別提出四個AI領域的一些不為人知的背景:

  1. 目前大多人工智慧應用都來自人工智慧研究和投資領先的兩個國家之一。意味著在內容處理和製作過程中某些世界觀會受到青睞。
  2. ChatGPT 背後的公司 OpenAI 的整個執行團隊年齡都不到 40 歲。意味著語言模型反映了一個世代特定的思維和認知方式。
  3. 主流聊天機器人僅接受過全球 7,000 種自然語言中的大約 100 種語言訓練,英語是主要語言,因為英語在網路上佔據主導地位。意味著,目前世界上 99% 的語言都被排除在最受歡迎的生成式 AI 應用程式所依賴的資料庫之外。
  4. 90%的線上高等教育資料來自歐盟或北美。也就是說內容主要由兩個地區開發,且由西方國家組成。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5年3月12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陳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