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學的3個建議|首要放下孩子 沒學到東西的疑慮
PBL從學習的方式、進度、功課、考試,都和傳統學科很不一樣,當孩子投入PBL時,家長該如何陪伴?

在美國中西部念初中的安妮畢業後,小她幾歲的弟弟也進入了同一所初中。就在弟弟入學那一年,這所學校改成以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為主要的教育方式。安妮的媽媽比較兩個小孩的學習狀況後,忍不住懷疑,跟安妮井然有序、有系統的課程綱要、進度及功課、考試相比,實在不知道弟弟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
在台灣,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負責人張淑玲,從上學期開始在全校推動PBL。她承認,對大多數不理解PBL教學的家長而言,很容易和一般「專題報告」混淆。但PBL是目前公認要培養學生面對未來所需能力,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家長們在了解PBL的核心精神後,絕大多數都能暫時放下疑慮,」張淑玲認為。
《親子天下》整理來自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專推專題式教育的機構PBLWorks、專業教育媒體《Edutopia》與同集團「盧卡斯教育研究」(Lucas Education Research),以及張淑玲推廣PBL的經驗,給予家長在孩子投入PBL學習時三大建議:
建議一:打破學科學習不足的迷思
PBL改變了學習文化,從學習的方式、學生的角色、如何評估學生的進展與成績計算的方式都不一樣。或許有家長擔心,PBL會影響學科學習的時間,張淑玲認為:「會這樣擔心,代表我們將PBL跟學科學習視為互不關聯的學習行動。」
她分析,在意「學科時間減少」的背後,真正擔憂的是學生沒有學到知識與能力,但這正是PBL要解決的事。她建議,學校也有責任幫助家長破除疑慮,可以從學科老師轉換思維開始,例如:將學科教學PBL化、揚棄機械式的趕進度思維。
除了知識,孩子還在PBL中學到更多人生帶得走、用得上的態度與技能。哈佛大學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專題式教學核心實務》(Core Practices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暫譯)中,賓州大學教育研究所專業學習中心執行主任赫曼(Zachary Herrmann)與同僚細訴,PBL能讓師生有深度的討論,帶孩子學習分析各種問題與現象的成因、看法,養成傳統教育難以企及的高層次思考。
建議二:家長參與及行動支持
成功的PBL教學不僅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欣賞,更需要家長的參與及行動支持。張淑玲表示,PBL過程中,「家長夥伴」或「社群(區)夥伴」(community partners)至關重要。她舉例,美國PBL推行名校High Tech High將社群(區)夥伴視為學習資源重要的一環,也是另一種學習共同體,該校甚至不乏「夥伴變身為老師」的例子。
《Edutopia》整合了研究人員與教師等專家經驗和發現,建議父母可以:
1、保持開放的心態: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不設限探索,給予無邊界的支持與鼓勵。
2、支持學校裡的專題式學習:在這樣的新型態學習中,有很多家長可以貢獻的地方,例如,在需要校外研究或教學時擔任志工。
3、引介自己熟識的組織、人脈:PBL要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爸媽也可以詢問自己熟悉的機構、公司,能否提供學生了解實務運作。
張淑玲也提醒,學生會額外投入不少時間從事PBL,需要家長理解這種學習型態,給予必要的彈性。而過程中免不了遇到各種挫敗或停滯,家長適當的鼓勵、陪伴,或提供具建設性的意見,都有助於學生突破卡關。
建議三:在家也能進行PBL
台灣大多數體制內學校並未有PBL,家長若想要讓孩子也能有PBL學習經驗,有什麼資源方法?
張淑玲指出,PBL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鼓勵對真實世界問題提出想法與解方,「其實每個父母早就具備PBL經驗了」。大人早就經歷過各種PBL,例如:為自己置辦設計房子、參與社會倡議行動等,只是大家很少用這個思維想過。「PBL不只是一種教學法,更是我們真實的人生,」張淑玲說。
她建議,父母可以陪孩子廣泛探究、探問「為什麼」、關心社會與公眾議題、鼓勵孩子接觸多元文化、讓孩子參與家中與家族的事務等,例如:一起設計全家食譜、一起制定旅遊計劃。
至於PBL自學資源,她推薦iEARN網站,或是PenPal Schools, 有來自國際的學生、老師與家長在上面創造各種專題的PBL,或是鼓勵孩子參與非營利組織成為志工、善用數位工具探索知識等,都是父母可以協助培養孩子進行PBL深度學習時所需的養分與內涵。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3年03月01日發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