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位原本識字量不到1000字,被判定為半文盲的六年級學生,在畢業前的最後一次社會科月考,終於看得懂題目,開心的帶著及格成績單畢業?《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與台師大李俊仁教授合作的識字量檢測,成功的讓孩子提高識字量並且找回自信。

許多老師會納悶,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自己最了解,每次國語月考成績也都可以檢視學生閱讀程度,為什麼還需要幫學生做這項調查?基金會特別訪問新北市大成國小朱玉環校長,並整理出識字量檢測結果對於學生的幫助以及分享朱校長補救教學的實務經驗。

依照教育部所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三個分段能力指標,第一階段(1-3年級)需認識常用中國文字1000-1200字;第二階段(4-6年級)需認識常用中國文字2200-2700字;第三階段(7-9年級)需認識常用中國文字3500-4500字。

識字量的標準,不但是檢測孩子是否擁有自行學習和生活的能力,更是孩子學習理解的關鍵基礎。透過識字量檢測,師長能夠由明確的數據結果了解孩子目前的識字量是否達到標準、是否會影響學習理解。

99學年度,朱校長參加了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校長研習營」,從李俊仁教授的演講中得知了【識字正確性】與【識字流暢性】檢測。回到學校後,開始針對全校中高年級94位學生進行第一次檢測。施測結果共有33位學生識字量不足該年級應有識字量,其中有3位學生未達1000字。經由班上導師參酌孩子上課狀況及月考成績後,確定19位學生進行補救教學。

朱校長首先將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由20分鐘改為40分鐘,並且依照孩子識字量程度挑選孩子喜歡、符合能力的故事書進行伴讀。除了朗讀全文外,也藉由「形聲字教學」、「字族教學」、「意義化識字教學」,來協助孩子有系統的認識字彙。

例如校長會請學生念出「方、芳、妨、房、防、訪、仿、放」等字,然後讓學生在「( )便、芬( )、拜( )、( )礙」…等空格中填入正確的字。另外,校長也會設計有趣的句子幫助孩童記憶中文字,例如「琴:兩個國王今天來彈琴」、「寵:龍是古代的寵物」、「碧: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頭上」…等。

學期末,朱校長再次替全校進行識字量檢查,結果顯示六年級平均進步770字、五年級平均進步632字、四年級平均進步700字、三年級平均進步921字。而19位進行補救教學的學生識字量也全都增加,2位學生進步250-500字、7位學生進步501-750字、6位學生進步751-1000字,甚至有3位學生,識字量進步1000字以上。原先六年級識字量只有938字的同學,學期末社會考卷也看得懂了!

朱校長分享她的補救教學方法:「孩子不是不喜歡看書,只是他們缺乏大人的引導,缺乏有效的協助。我們做老師的,常常認為學生功課不好,就代表他的閱讀能力不好,但情況往往不是這樣。透過施測,我們很驚訝的發現,月考成績不好的孩子,識字量不見得低。第二個令我們驚訝的發現是,有些孩子在班上表現乖巧安靜(尤其是女生),每次作業都有繳交,老師都認為她們的學習能力不需要操心,但事實上,她們的識字量並不見得高」。

「學校舉辦許多的活動和比賽,往往都是鼓勵程度已經達到標準甚至是優秀的學生,但是透過檢測,我們是特別針對這些程度還未達到標準的學生進行加強。」看到孩子識字量一點一點的進步,朱校長認為花時間施測、陪伴孩子閱讀是非常值得的。因為教育的目的,除了是讓孩子發揮天賦擁有表現的舞台,更應該是拉孩子一把,幫助孩子回到舞台上。

出處: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