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偏鄉的孩子,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從3年前開始,邀請全台灣上百所偏遠小學組織「希望閱讀聯盟」,每年精選上百本優質圖書、為學校訂報,邀請校長、老師參與閱讀教學培訓課程,希望為台灣的偏鄉點起一把學習之火。

今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更進一步,率領偏鄉教師走出台灣,前往香港觀摩中文閱讀課程,借助他山之石,透過交流,給老師更多教學的靈感,幫助孩子快樂學習。本報即日起將推出系列報導,與讀者分享這趟希望閱讀香港學習之旅的課堂體驗與文化衝擊。

你可能不記得小學一年級時學過的課文,但是你不會忘記學過的兒歌,即使你還不識字,但是口語與音韻最是令人印象深刻。

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一年級教室裡,年輕纖瘦的何嘉華老師正在上中文課,課本就是故事書,內容關於一隻愛說謊的小青蛙。她中氣十足地帶讀:「小青蛙, 呱呱呱。」桌上的實物投影機將故事書投影在牆上,學生跟著老師的手指閱讀,一行一行認字,有些生字、有些認識,學生們起勁地跟著朗讀,像是兒歌大合唱,十分好聽。

唱遊學認字 生活學量詞

何嘉華問學生:「小青蛙為甚麼要說大話(謊話)?」學生紛紛舉手搶答,兒歌裡沒有標準答案,她讓學生推測小青蛙的心理狀態,回答的學生可以得到加分鼓勵,答得特別好的,老師還會讓全班一起鼓掌拍手,齊聲讚美:「答得真棒!」黑板兩側有各小組的積分,表現好的組別可以得到一個勾,為了爭取榮譽,學生都很勇於表現。

這一天的中文課主題是量詞,老師發給每組一疊字卡,全班頓時安靜了下來。字卡上寫著「六條」、「七張」、「九把」、「三位」,還有一張印著麥克風的卡片, 拿到麥克風的人才有發言權,其他人必須安靜聽他說。於是,學生說出了「六條香蕉」、「七張紙」、「三位同學」,認識了量詞的用法,也懂得如何與名詞連結。

在一旁觀摩的台灣老師低聲驚呼:「哇,居然這麼有秩序!」沒有人去搶別人的發言卡,全組輪流,拿到發言卡的人才能說話,這種自制力和教學的方式讓大家嘖嘖稱奇。

不怕錯別字 小學生愛作文

翻開學生作業簿,同樣是一年級,香港小學生的作業簿一概是全中文寫作,沒有拼音。何嘉華解釋,學生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畫空格,或是畫出來,回家查字典再補上。不會扣分,所以學生不但不害怕寫作文,甚至很喜歡寫作文。

宣基小學的中文課沒有教科書,學生使用的「課本」都是故事書,何嘉華很羨慕地對台灣的老師說:「台灣出版的故事書很棒,我們很多書都是從台灣買來的。」台灣的老師則又羨慕又疑惑:「不教拼音,怎麼認字?」答案是:「直接識字。」

直接識字 聽說讀寫

「高效識字法」是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的多年研究發展,已在2百多所小學推行,由於成效良好,新加坡政府更邀請謝錫金擔任教育諮詢顧問。

根據謝錫金的理論,中文字越難的字越容易認,比如「龜」,因為結構完整,學生多看幾次就能記住;簡單的字如「上」「下」,雖然筆劃少,但因為是空間概念的 「虛字」,學生反而容易搞錯。因此,謝錫金的研究團隊針對低中高年級編寫不同的教材,搭配「高效識字」的理論,讓學生有系統地學習中文。

宣基小學校長薛鳳鳴是謝錫金的學生,擁有港大堅實的教學研發團隊為宣基研發教材教法。薛鳳鳴指出,一、二年級的課程目標是「大量識字,掌握字詞基本意義, 培養閱讀的習慣」;三、四年級是「刻意訓練認知閱讀策略,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五、六年級則利用以往掌握閱讀的策略去學習新知識(read to learn)。

大學研發 小學實踐

在寫作文體的策略上,低年級透過唱遊、朗讀以及媒體教學(ppt簡報檔),讓學生連結生活經驗,自我學習增加詞彙,比如透過「包」,讓學生延伸所有生活中 遇到的「包」──蓮蓉包、菠蘿包、叉燒包、豆沙包等等,而且老師對這些延伸詞彙的加分無上限,有學生寫了許多老師沒有教的「心理詞彙」,考卷上的總分加到 255分,激發學生自發學習的動機,老師只要適切引導,不需累得半死。

不需死記文字的筆順與寫法,乍聽之下頗為輕鬆,可是細看宣基的課程內容,小學三年級的中文課的10個單元,包括查字典、詩歌、書信、愛動物、說明事物、寓言、童話故事、記事、人物描寫、遊記,不難發現其實這種看似「輕鬆」的學習,設計起來一點都不容易。更別提五、六年級的專題研習,讓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以及散文欣賞,不只是欣賞,學生還得上網路平台「宣基龍門陣」與同學討論學習。

閱讀好策略 終身都受用

薛鳳鳴表示,中文課的設計背後有一貫的理念:閱讀是思考及學習主要的輸入工具,是解決問題及思考的過程,掌握閱讀策略就是擁有一套有效的解決辦法,能夠幫助學生從小學習如何閱讀,懂得閱讀之後,學生就能透過閱讀自我學習,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與好處。

宣基小學的理念強調老師的角色是「促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在台灣耳熟能詳,同樣都是教育改革,香港教改的粲然成果,讓香港學生在2006年國際 教育成績評價協會(IEA)主辦的「全球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排名全球第2,而同樣以中文作為測驗語言的台灣,僅排名第22,在當年全體參與測試的46個國家中,表現平平,但教育當局對此似乎拿不出對策。

推廣「高效識字」理論與方法不遺餘力的謝錫金語重心長地說:「香港沒有資源,我們只有人力,拚便宜比不過內地,只能不斷進步、不斷提升。」

隨著全球化浪潮來襲,面臨邊緣化危機的,不只是香港,謝錫金的憂心,也是台灣許多有識之士的憂心。面對台灣教育盤根錯節的亂象與日益懸殊的城鄉落差,如果拿不出好辦法,也許可以向別人學習,同樣是小島,香港中文教育的成功經驗,也許能提供台灣教育一些進步的參考。

(本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出處:台灣立報/ 作者:廖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