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耽誤8個月的學習,美國兒童閱讀與數學成績倒退20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所認養的偏鄉小學,也有五成七認為學習落後。除了教育部投資的數位設備,問答互動、連結經驗的教學改革也值得嘗試。

這不僅僅是警訊,而是一個火警。

9月新學期一開始,美國就收到一份令各界備感焦心的「全國成績單」。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EP)針對九歲學童的測驗結果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孩子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大幅下滑,退步程度是30年來最大。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提供)

《紐約時報》直言,疫情為兒童帶來破壞性影響,閱讀和數學水平倒退了20年。前紐約市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更將疫情造成的學習損失,視為一場國家危機。

除了整體退步,數據還揭示另一個警報:不同學習成就的孩子,差距更擴大。原本就殿後的10%學生,數學成績下滑幅度是前10%學生的四倍,閱讀更差了五倍。「簡單來說,疫情對最負擔不起的兒童造成的傷害最大,」彭博表示。

少了8個月的教育危機

三年來,全球從學校、政府到企業,都想方設法地為一個共同問題找尋答案:疫情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

「新冠疫情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教育危機,」麥肯錫公司發現,因為停課,世界各地學生平均耽誤了8個月學習時間。低年級和弱勢兒童面臨更大的落後危機。

從2020年5月至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以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共進行了四次跨國教育調查,取得來自93個國家的教育部回應。報告指出,在各國學校關閉的高峰期,最多曾有188個國家、16億名兒童受到影響。直到現在,全球有64.3%的十歲孩子,無法閱讀和理解一篇簡單的故事(衡量是否學習貧困的標準),將無法勝任未來的工作。

如不採取行動,這個「失落的一代」整體可能損失17兆美元的終生收入,相當於現在全球GDP的14%。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調查173所偏鄉小學,五成七的校長及老師認為學生明顯出現學習落後。(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製表)

這場「火警」看似離台灣遙遠,實則不然。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在今年6月底,為認養的偏鄉小學調查學習落後情況。五成七的校長和老師都認為學生明顯學習落後,尤其在數學和語文兩科。

問卷對象來自173所偏鄉小學校長和老師,回卷率為99.7%。這些學校的總學生人數,約占全台偏鄉小學17.2%。雖然只是台灣偏鄉的縮影,數字背後卻是集體的焦慮。

在人力和資源雙缺的環境下,他們一方面鼓勵學生善用線上學習資源,並為孩子額外增加學習時間,如補課、留晚自習,或是安排家訪、提供個別教學,儘量拉拔孩子,一個都不能掉。
 

遠距或混成教學中,老師們認為較大的困難在於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反應。(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製表)

RAPID!不讓任一個掉隊

搶救孩子的學習,速度是關鍵。「教育和學習應成為政治優先事項,全面支持教育復原,否則我們將失去這一代兒童和青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組織,加上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共同提出「RAPID」關鍵行動,呼籲全球有效恢復和促進學習。

  • Reach-接觸並確保孩子就學,不讓任何人掉隊。
  • Assessment-定期評量學習表現。
  • Prioritize-優先加強數學、閱讀等基礎知識,幫助孩子更快趕上。
  • Increase-提高教學效率,包括給予補救教學。
  • Develop-發展社會心理健康和福祉,關注師生身心復原力。

其中,加強基礎的閱讀能力,提升教學效率,更是重中之重。

美國各州正積極推動改革閱讀教學,至少18個州和華盛特區將使用聯邦疫情紓困資金,培訓教師或改變閱讀教學方式。

英國教育部在今年三月公布最新教育白皮書《人人享有機會》,目標在2030年,90%的兒童在小學畢業時,都能達到一定的英語閱讀、寫作和數學標準。

為了幫助落後的孩子,英國挹注50億英鎊在教育復原工作,其中15億(約536億台幣)用於國家輔導計劃,鼓勵學校雇用個別指導老師,安排一對一或小組輔導課,每個課程12至15小時。至今參與計劃的公立中小學校高達八成,開課次數超過兩百萬次。

先知道學生怎麼學,才知道怎麼教

「疫情凸顯了嚴重的學習落後與不平等,卻也帶來新的機會,」長期投入改善教學品質的英國教育捐贈基金會(EEF)執行長法蘭西絲教授(Becky Francis)認為,為了迅速消弭學習落差,導入實證導向教學(即根據研究證據,得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品質,更顯重要。

為國家輔導計劃評量學習成效的國家教育研究基金會(NFER),也會將孩子答錯的地方轉為資訊,作為改善教學參考。該基金會評量研究和產品開發主管翠絲特(Liz Twist)建議,面對閱讀困難的孩子,不但要多鼓勵閱讀,更要增加閱讀對話,多跟孩子問答互動,促進理解內容。

教師厚學計劃提供融合繪本的教案,改變課室裡的國語文教學。圖中為基隆市復興國小老師林恩如。(王建棟攝)

台灣同樣也有教育團體開始展開行動。已故台灣閱讀教育先驅柯華葳教授曾說:「先知道學生怎麼學,才知道怎麼教。」

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和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自110學年起聯手推出「教師厚學計劃」,就是以實證教學為導向,提供融合繪本的國語文教案,幫助偏鄉孩子提升讀寫能力。一年來,參與學校的孩子識字量明顯提升,帶來一絲曙光。

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陳明蕾教授指出,厚學計劃是柯教授的理想,將符合讀寫學習歷程的證據,透過嚴謹的教學設計,產出多文本取向的語文教學模式。作為教育支持系統,鼓勵老師勇敢改變教學,激發孩子更大的學習潛能。

今年獲得教育部閱讀推手獎的基隆市復興國小老師林恩如分享,厚學教案安排了不同學習任務,如課前提問、小組討論等,緊緊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而它著重國字部件辨識的教學法,有助於學生迅速連結過去經驗,辨識更多國字。

大疫之下,教育該如何防疫?

今年9月開學後,教育部四年兩百億元的「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正式上路,這個號稱台灣教育史上金額最高的數位學習投資,將如何透過「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彌補疫情下的學習落差,讓人期待。

只不過,在國際警示閱讀力下滑的長期危機,積極投入教育復原工作時,台灣對於孩童學習落後的情況掌握了多少?

比起尋找解方,這個問題更需要被正視。

出處: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作者:羅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