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思考力的提問術
今年8月,台北市宣布基北區特色招生只考「閱讀理解素養」、「數學素養」,考題仿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PISA一下子成為十二年國教關鍵字。今年12月11日也將全球同步公布,每5年針對各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國際閱讀評比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評量結果。過去幾年在國際評量中看到台灣學生最欠缺的不是知識量,而是思考力。
擔任台灣PIRLS召集人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指出,這些國際評量不是考實質內容,而是考思考能力。 要教出能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具批判思考的下一代,必須徹底改變教學,從單向的教,改為策略性引導的提問教學。 從「講」到「問」,老師的準備工作只會更多不是更少。要問出好問題、教出有思考力的學生,必須在備課方式、教學技巧和教學態度上都有所改變。
備課方式 每道問題設計都應該回到文本
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師蔡孟耘為了深入分析文本,每一課都看超過20次,找出教學重點,對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幫助很大,對學生來說,也達到強調教學重點的效果。提問再精實,老師每堂課還是要做結尾,統整學生簡短、零散的回答。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鈴建議,每一節課都必須有開始與結尾,在開始時向學生說明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下課前提出三個問題請學生釐清,為教學做統整。
教學技巧 提問要回饋、善用教學工具加深印象
提問一道問題會引發各式各樣回應,如何給予回饋,是提問教學最困難的部分,也是關鍵。如果討論一直在表面,老師有一些技巧,可以讓討論熱絡。
- 學習單:設計學習單讓學生有所準備,面對問題時更敢發言。
- 小組討論:輔以小組討論,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想法。
- 和生活連結:透過提問,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孩子的生活做連結。
- 活動:讓學生自己提問,比起老師講授的還讓人印象深刻,也讓學生感受發現知識的喜悅。
- 串連:老師必須在學生零碎的發言中穿針引線,架構出知識系統,讓不同的觀點「對話」。
教學態度 保持無知和好奇、標準答案是大敵
好的提問者具備開放的態度。教學者必須知道,「我有我的價值立場,但更大的目標,是讓學生思考、提問、參與。」 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陳明蕾提醒,孩子有足夠敏銳揣測老師喜歡的答案,當你真的開放、沒有標準答案,孩子的思考才有機會開展。 如果我們期待能夠教出喜歡閱讀、能夠思考、善於提問、樂於探究的學生,那麼,就從每一堂教學開始,問好問題。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12年12月01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