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專題研究競賽:啟動學習動力,打造核心素養
訓練 AI 聊天機器人,傳承即將消失的族語;訪談社區長輩,設計青銀共融課程;發現「大自然的清道夫」,解決剩食問題......。這一個個兼具創意與實用的問題解決方案,來自於台灣偏鄉的國中學生團隊,他們透過希望閱讀所舉辦的「國中專題研究競賽」,展現了讓人印象深刻的能力。
十年磨一劍,體質大翻轉
2014 年,希望閱讀邁入第 10 年,也是台灣邁入 12 年國教的時刻,全球教育愈來愈重視探究與實作的能力,希望閱讀在當年開始為偏鄉國中舉辦「國中專題研究競賽」,藉由各種生活化的問題,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現象,並透過團隊合作,找尋解決方案。
10 年來,透過參與這項競賽,許多學生、老師,甚至整所學校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南投三光國中,從第一屆就參賽,至今 10 年從未中斷。第一次參賽,只有一位導師帶著一個隊伍進行,到了 2018 年,已經變成跨領域教師組成團隊,帶領一整個年級學生參與,專題研究也成為三光國中的校訂課程。從一位老師到一群老師,從一個隊伍到一整個年級,從一個活動變成校訂課程,三光國中歷經十年磨一劍,體質大翻轉,不但成為「國中專題研究競賽」的常勝軍,也一洗當地人過去對三光國中「便當吃光光、書包光光、腦袋光光」的印象,轉而變成「腦袋會發光」的三光。
同樣是這項競賽常勝軍的南投北梅國中,老師最開心看到的是學生的改變。北梅國中老師許智揚曾多次帶隊參賽,他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位孩子之前遇到事情都只會慌慌張張問:「怎麼辦?」但是在參賽過後,這孩子在面對升學選擇的時候,會自己去找資料、做判斷,然後跟爸媽溝通。「搜尋統整資料的能力,傳達想法的能力,還有自主性,都是可以從專題研究中培養出來的,」許智揚說。
學習之旅激勵內在原力
「國中專題研究競賽」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個開拓眼界,結合生活與學習的機會。
每次頒獎典禮之後,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都會用心安排參賽同學進行學習之旅。不論是跟著台大 MAKER 自造者社的哥哥姐姐動手做出獨一無二的感應燈;或是來到穀研所,跟著專業主廚親自下廚做鬆餅、捏貓耳朵,都為這些偏鄉國中生帶來難忘的體驗。
許智揚認為學生參加這個比賽,很重要的是有機會聆聽其他同學的報告,可以了解其他學校的學生在做什麼樣的文化探究,想要為世界做些什麼。「偏鄉很多孩子最缺乏的是學習動力與成就感,沒有目標的孩子也許可以在這樣的專題競賽中,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參與某些事情,並且為周遭帶來許多影響,」許智揚說。
「國中專題研究競賽」已邁入第 11 年,影響著這些參賽過的孩子。
現在就讀世新大學的鍾慈芬,回想那次參賽是她第一次來到台北,心中默默決定要考上台北的大學。畢業於桃園介壽國中的宗晨光因為評審老師的一句話,成為他踏上教職的原因之一,現在他正在台北大學修習師培課程。畢業於南投三光國中的楊士誠,因為參加專題研究競賽,讓他開始關注社會議題、關心周遭環境。
108 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和技能,應關注生活與學習的結合,培養學生面對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國中專題研究競賽」所努力打造的,正是這樣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