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得開心,長大後的學業成績更好!
孩子喜歡上學嗎?英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6歲時在學校愈開心、喜歡上學的孩子,在16歲的會考成績愈好。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與學業成就,希望幫助孩子能以有效、愉快、享受的方式學習與成長。
學者們研究過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學歷與社經地位、學校的特性、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認知能力、甚至是不是比較早開始學、學什麼或玩什麼比較有用。但對於孩子能否真的「寓教於樂」、「快樂學習」,卻常只能停留在理念,也一直有不同的爭議。
《自然》(Nature)科學期刊刊登了一篇英國的長期追蹤研究,並統整了相關研究,揭開了這個神秘面紗,也希望能夠藉此幫助教育當局找到讓學生學得又好又開心的方法。
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醫學院與牛津大學的教授們,針對12,135名6歲的英國學生進行研究與調查,了解他們在學校學習的各面向,開心與享受的程度,以及一些個人特質與家庭背景條件。接著追蹤他們,在16歲時參加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GCSE)的會考成績。
6歲享受學習 16歲考試成績佳
結果發現,在6歲時覺得上學比較快樂的學生,比不享受學校學習的學生,在16歲的會考中,獲得較佳成績。整體而言,喜歡上學的孩子總分高了29.35分,而且至少有5科得到被視為佳績的A*、A、B、C等級的可能性多了64%,包括影響其他學科關鍵的英文與數學。這些數字已經考慮、調整了家庭社經背景和認知能力(如智商等)的差異。
研究也針對不同的性別分析。結果發現,男女都出現學得愈開心、成績愈好的狀況,而且在女學生看到的差異更明顯。只是,研究人員認為還需要更精細的資料與統計方法,才能明確判斷男、女的快樂學習效益差距倍數有多大。
這篇論文也彙整了其他較小規模、或較短期的研究,來強調學習時的情緒與滿足,有助於學習成果。
例如,英國的「年輕世代追蹤調查」(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ng People in England)發現,11,000名11歲時喜享受上學的孩子們,在14歲時的成績較好,在數學的差異比英文更大。
在美國芝加哥則發現,中學生在做專題研究計畫時,如果過程很享受、覺得喜歡、有趣,做出來的計畫,分數也比較高。而且這個因素還可以預測最終的成績,影響力僅次於認知能力,影響的幅度,高達半個成績等第。
澳洲還有研究發現,考試過程感到比較愉快的學生,學期總成績也比較好。
學者們對研究成果感到振奮,因為這幫教育界找到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益的重要因素。過去,人們希望促進教育平等,但是像偏鄉、貧富差距、家庭社經背景、或是先天聰明與否等因素,比較難著力,不容易在短期內改變。但是讓孩子學得開心,有好的學習體驗與樂趣,是相對容易努力的做法。
另一方面,過去人們在關心孩子的學習情緒時,比較著重在心理感受與身心健康的影響。這個研究也提醒了師長們,對於有心理困擾、在學校不開心的孩子,也要留意他們在課業學習上是否受到影響,幫助他們排除這方面的困擾。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1年07月26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