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說作文,點燃孩子創意
在兒童寫作教學領域,你很難忽視「沈惠芳」這個名字。
她是少數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摸索低年級ㄅㄆㄇ提早寫作教學該如何進行的老師。笑稱自己有點「雞婆」,喜好分享的她,還不斷透過演講、報章雜誌專欄,記錄自己的語文教學心得,演講足跡甚至遠及香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
在她自己經營的班級裡,寫作,更是無處不在。雖然教育部規定國小學生每學期至少寫七篇,整學年寫十四篇作文即可,但她班上的學生,透過遊戲、活動後緊隨而來的引導、片段、篇章寫作,整年累積下來竟能寫到六十四篇之多!
雙軌,篇章與統整教學並重
若從教學法觀察,沈惠芳是採「篇章教學」與「統整教學」並重的雙軌制,透過教材賞析、個別輔導、合作學習、同儕回饋、小組討論、遊戲競賽等各種方式,以及建立感想與意見交流的「神仙家庭」網路園地,推升孩子對寫作的想法與熱情。
在她看來,這兩種教學法各有所長。她解釋,傳統「篇章教學」的優點,在於範文通常深具教學價值,透過老師解說,學生較能快速深入理解,也容易接觸多元題材;而動態「統整教學」的優點,則在於活潑多元,課程結構可兼顧聽、說、讀、寫,更能打破學習沉悶,提升自學能力。
沈惠芳深信,要啟發孩子閱讀、寫作習慣,最好就從塑造輕鬆、愉悅的氣氛開始。因此,她花了許多心思設計教學活動,讓語文學習不再局限於機械式的抄抄寫寫。從「猜荷花」、「大風吹」到「猜領袖」等耳熟能詳的小遊戲,都經常被她信手拈來成為「提振士氣」的道具。
舉例來說,在遊戲之前,她會請孩子們專心聆聽一個故事,故事說完後,就是回答問題時間。譬如玩「大風吹」遊戲,沒找到座位被「電到」的人,就必須回答「在這個故事中,作者是用什麼方式來描述某種情境?」「若是你的話,你會用什麼方式來描述呢?」「你覺得這個故事的作者,是希望告訴我們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這類與故事相關的問題,讓孩子身處於遊戲的高昂情緒中,也達到提升閱讀理解力的效果。
遊戲不只可在學校進行,即使在家裡,父母同樣也能跟孩子一起共作寫詩、改寫歌詞,甚至共同編故事。她建議,如全家一起做了某件事情後,可以把這些經驗共同寫成一首短詩;或試著改編「小星星」的歌詞為「小蝴蝶」,甚至利用玩具擬人化方式,如老虎先生說了什麼、無尾熊小姐怎麼回答等方式,與孩子一起編故事。透過這些遊戲,孩子們一點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學作文」,但「口說作文」所培養出的敘事與聯想能力,卻都是寫作的基礎。
為了讓學習歷程本身產生意義,沈惠芳總會將重複練習的材料,融入有意義、有趣味的情境中,「這樣才不會破壞孩子主動學習的意願,也不會扼殺創造思考力。」沈惠芳點出,封閉的象牙塔中挖不出珍寶,最強的創造力,總是鼓起勇氣、硬著頭皮從「做中學」中撞擊出來的。
基於這樣的觀點,她曾將全班分組,利用課餘時間帶著他們,輪流到書局、麵包店或水果店等不同職場採訪;也曾經帶著孩子,到政大校園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進行這些活動後,都可再以寫作方式總結整個活動,讓孩子發表感想。一年下來,不僅提高聆聽、說話與寫作能力,孩子也能透過刊登與稿酬,對自己更有信心。
「我覺得自己還有一項優勢,就是願意身體力行,」回憶自己的寫作歷程,沈惠芳笑著說,剛開始文章被印成鉛字時,她總會回過頭,把刊登文章與自己的原稿相核對,看看更動了哪些部份,思考編輯為什麼要這樣改。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看,老師也是這樣成長的呢!」她總是這樣告訴學生,也不斷鼓勵老師,「要教好小朋友寫作,老師自己也要努力寫。」這位資深寫作教學者由衷認為:「身教的力量,永遠最大!」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