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孩子不愛上學,對未來感到迷惘?當孩子物質不缺,就需要探索更深層的熱情,才能點燃學習動機,驅動自己追求高標準的目標。這是一件比想像中更困難的任務,需要家長與老師更有效的引導,才能少走冤枉路。

孩子需要找到熱情和內在動機。(親子天下提供)

回想一下——15歲的你,為了什麼願意埋頭學習?
是為了獲取知識與技能,實現未來的夢想?是為了贏過同儕,證明自己有能力考上好學校?或者,只是單純對學問好奇,為了滿足求知慾而學?

2024年上映的中國電影《抓娃娃》,以逾人民幣33億元(約合新台幣140億元)的票房,拿下大陸暑假檔票房冠軍,更引發觀眾對當代教育的思考。

該片以誇張的喜劇手法,描述一對望子成龍的富豪夫妻,為了激勵小兒子考上萬中取一的頂尖大學,不惜花費鉅資從小欺騙孩子,把自己家偽裝成用不起3C產品、屋頂漏水拿臉盆接的超級貧戶,只為了返回舊時代,讓孩子歷經貧窮的磨練,複製上一代「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

打中孩子「漠不關心」痛點,中國電影大賣140億元

為何《抓娃娃》的「窮養教育」看似荒誕,卻能一舉拿下「神片級」的票房佳績?因為它巧妙反映了新一代父母特有的痛點——孩子看似物質樣樣不缺,唯獨失去了自主學習的動機與熱情。

如今台灣15歲的孩子,有一半都不愛上學。親子天下2024年進行《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查》,以近萬名五年級到九年級學生為對象,顯示平均超過三成的中小學生都不愛上學,而且年紀越大越不喜歡,九年級不喜歡上學的比率更高達47%。

「他們不像上一代那樣,不再有生存壓力迫使自己『不得不』去做某件事。但他們卻常常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或內在動機所在,」南加大馬歇爾商學院(USC Marshall)前學術事務助理院長薩提(Richard Suttie)接受親子天下專訪表示。

薩提觀察到過去十幾年來,越來越高比率的孩子對一切看似漠不關心,在富裕的已開發地區尤其明顯。

從全球視角來看,學生學習動機的下降是一個普遍現象。美國教育部統計發現,長期曠課已是一個嚴峻的問題,2022學年度高中以下(K-12)長期缺課的學生約達3成,相當於超過8百萬名學生,一年內缺課至少15天。

大學窄門越開越寬,學生反而更迷惘

在少子化的浪潮下,過去台灣升學的「窄門」已經越開越寬,不只升高中、升大學的招生名額都大於畢業生人數,甚至從2022學年度開始,高中畢業生進入公立大學占比已經超過4成。

但就算學生一路考進了理想的大學,結果卻不見得是心中真正「想要」。yes123求職網2023年調查顯示,有六成的上班族後悔當年選填的志願。就連在美國,聯準會2024年發表的《美國家庭經濟福祉》報告也指出,35%的大學畢業生表示,如果有第二次機會,他們會選擇不同的專業。

這種普遍的後悔感,不僅反映了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可能對就業市場不夠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求學期間,學生對自己的動機與熱情所在,缺乏足夠的深度探索。

重塑學習動機與熱情,是打造幸福人生的基礎

『   面對快速變化的AI時代,孩子不只要學會使用AI這個超級工具,更需要培養AI時代最需要的「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是典型的非認知能力,」長年研究動機心理學的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櫻井茂男在2024年出版的《中小學生的非認知能力》一書提到,「我們身處的時代,就連眼前的未來也難以預測,只有培養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持續學習的能力』,才能讓他們設計出自己的『幸福人生』。」

在這個物質相對豐裕,但精神卻感到迷失的時代,成長中的孩子有更深層的心理需求——先要釐清他們願意信服的目的或意義,才會驅動自己去追求高標準的目標,並克服成長中的挑戰與困難。

隨著探索內在動機的難度越來越高,孩子更需要家長與老師的正向引導,讓自我探索將不再是孤立無援的漫長過程,而是一個能夠清晰拆解、步驟分明的尋寶之旅。這也是AI時代下,重新理解「學習動機」的意義所在。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5年5月29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吳和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