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對嬰幼兒有強大影響力。從出生第一天,父母就該開心的和寶寶雙向對話,而非單向訓話,父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和傳遞的情感,有助寶寶大腦發展,影響未來的學習。

(曾千倚攝)

嬰幼兒的父母別小看自己的影響力。光是經常開心的和寶寶互動、「講話」,使用的語言和傳遞的情感,就能幫助寶寶大腦發展。父母的語言,能塑造寶寶強大的學習腦。根據美國研究,家中親子互動的質和量,會影響孩子4歲時對語言的掌握和理解,差距可達3000萬字。

芝加哥大學小兒外科學系教授、也是做小兒耳蝸植入手術的醫師丹娜‧蘇斯金(Dana Suskind),2010年據此創立非營利組織「3000萬字中心」,呼籲重視父母語言的力量,並提出具體可行的 3T 方法,協助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3年內,提高親子互動的質和量。「因為孩子的學習,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她表示。

2015年蘇斯金應白宮技術政策辦公室之邀,到華盛頓舉辦一場名為「跨越3000萬字的鴻溝」會議,同年也出版英文版《3000萬字(Thirty Million Words)》一書。蘇斯金強調,嬰幼兒接觸到語言的質和量,不僅能預測孩子未來語彙的發展,同時影響智商、數學、空間能力、創造力、同理心等一連串關鍵能力發展,這些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一生。

蘇斯金同時也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表示,這個倡議無意引發父母的罪惡感,讓父母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也不是要造成恐慌,更非鼓勵提早學習,而是希望喚起大家重視語言的影響力,給每個孩子一個滋養豐富的環境。

做為小兒科醫師,蘇斯金也提醒過早讓嬰幼兒使用科技,可能影響腦部發育。她建議推廣一種科技節食(Technology Diet)的概念,限制科技載具的使用。重要的是,親子之間的互動和對話,不應受到科技影響而減少。

蘇斯金在6月下旬應台大經濟系之邀來台訪問,並接受《親子天下》的專訪,以下為精華摘錄:

Q:你為何開始創立「3000萬字倡議」?

A:我是醫生,在芝加哥大學醫院做小兒耳蝸植入手術,這個新科技讓天生耳聾的孩子可以聽到、可以說話,並接受教育,融入這個世界。2008年我觀察到,痊癒的孩子之間產生很大的發展差異,有些幼兒可以開始說話,但有些就很難開口。我非常難過也很驚訝,想知道為什麼,我希望幫助我的小病人,讓他們的生命不一樣。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聾啞孩童的發展差異,其實反映出正常孩童的發展差異,也就是說,孩子生活中語言環境貧瘠或豐富,決定了他的發展。很多研究顯示,有些家庭中親子對話、互動的頻率比較低,這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只是家中互動少、比較不講話。這樣家庭的孩子接受耳堝植入術後雖然可以聽見,但學習說話的能力就較弱。

1995年兩位美國學者曾做過研究:某些孩子在4歲前,接觸到的單字或詞彙,比另一些孩子少了3000萬個。有這個數字是一個具體可想像的概念,會讓我覺得「哇!真的很重要」,但我不在乎那個數字是3000萬或4000萬。我在乎的是,嬰幼兒接觸到語言的質和量,不僅能預測孩子未來語彙的發展,同時影響智商、數學、空間能力、創造力、同理心等一連串關鍵能力發展,這些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

大家都很關注嬰幼兒的食品營養,有關身體的發展,但嬰幼兒在生命初期接觸到的語言,卻是他們腦部發展的重要養分,能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所以,我創立了非營利的「3000萬字倡議」,呼籲大家重視「父母言語的力量」,把科學研究成果分享給更多父母,並提供更多實際可行的方法。目的在幫助每個孩子有同樣的人生、學習起跑點。

Q:你提出 3T 方法幫助父母和嬰幼兒進行有益的對話,實際上該如何做?

A:3T 是為嬰幼兒建立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Tune in:全心全意。關注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讓孩子來帶領對話。寶寶3歲前,用比較高、像唱歌一樣的語調和聲音跟寶寶說話,對他們的腦部非常有幫助。很多大人說,我從來不跟不會講話的嬰兒溝通,但是其實寶寶的大腦很喜歡你這樣說話,因為他們聽到不同的字詞。

Talk more:多說有益。用豐富的語彙,和寶寶說話,談任何事情。在換尿布、餵奶、搭車等生活中的共處時刻,都可以和寶寶對話。

Take turn:雙向互動。不是硬性規定我講一句、你回一句,而是很開心的一種交流和對話。一般人不理解怎樣跟什麼都不懂的嬰兒對話,但其實,嬰兒剛出生你就能和他對話了,用眼神、用手指、用牙牙學語的聲音等,父母這時用語彙替嬰兒講出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容,那就是嬰兒學習說話的開始。

很多人以為,孩子的學習始於上幼兒園或上小學,但其實學習在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整個社會必須了解這一點,並且制定政策,投資在孩子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師-父母-身上,我們的教育才不會落後。

台灣的孩子在各種測驗上表現很好,但我必須指出,標準化測驗只是衡量孩子能力的一個向度,還有很關鍵的創造力、創新能力。要一個國家進步,其實很簡單,就是幫助每一位有0-3歲寶寶的媽媽或爸爸,開心、充滿愛的和孩子說話、互動。

Q:如何和孩子「對」話,而不是單向「訓」話?如何避免過早「教」孩子認字,或提前學習?

A:這正是和我呼籲完全相反的訊息。語言對嬰兒腦部發展有革命性的影響,因為語言有相互性,大人要和孩子對話(talk with),表示要等孩子的回應。孩子在還不能說話表達時,就已經開始學習語言。有一個研究顯示,嬰幼兒會講話之前,他們腦部想要表達的功能已經開始運作了。重點在於父母要享受這互動的過程,不要用字卡,你唸書給孩子聽時,也可以用對話的方式。親子對話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你看到孩子的笑臉,而你自己也在笑。這過程要是一種愉悅的享受,而非勉強的功課,絕不是鼓勵提早學習。

我不希望父母讀了我的書,就緊張或抓狂,以為要趕快跟孩子說話,最好有3200萬個字。我完全無意引發父母的罪惡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也不是要造成恐慌,而是希望喚起大家重視語言的影響力,給每個孩子一個滋養豐富的環境。事實上我們不知道,多少個詞彙是足夠的,我們只知道,豐富語言的力量很大,父母的力量很強大。

Q:科技在這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很多父母給嬰幼兒一個載具,自己也完全被科技霸占,跟寶寶說話的時間更少了......

A:今天你去到美國任何一個遊樂場、公園、即使在我的診間,不論大人小孩都在滑手機或看平板。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科技對嬰兒腦部發展有怎樣的影響,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使用科技時,親子之間的互動一定會比較少。

許多研究都顯示,對孩子的腦部發展,最好的都是和大人有真實的互動。也許父母會認為,把嬰幼兒(尤其是在早期)放在載具前面是好的,其實正好相反。大家聚在一起,大人用科技跟小孩分享,這沒問題,因為還是有互動。美國小兒科醫生協會建議,2歲前不要接觸手機平板等科技。

但我們都是凡人,我自己也滑手機,我也曾把孩子安置到電視機前。我不會說,你絕對不可以拿手機給孩子,因為不可能完全禁止。我認為比較人性的方法是提出一個「科技節食」(Technology diet),就像你要人節食,他反而可能吃下更多巧克力。父母若能理解科技可能造成的害處,然後給予螢幕時間的限制。現在很多學校開始利用科技學習,我不是教育專家,不予置評,但我知道科技大老賈伯斯、比爾蓋茲等,都不讓自己孩子太早接觸科技。我想第4個T,應該是關機(Turn off the technology)。

Q:若孩子已經大於3歲,一切都太遲了嗎?

A:永遠不會太遲,只是愈早愈好,不論孩子幾歲,都可開始。只要開始閱讀或使用豐富的語言,永遠不會太遲。我專注在3歲前的發展,因為3歲以後的研究多如過江之鯽,但3T策略也可用在5歲、10歲小孩,甚至和先生的對話都適用(笑)。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18年07月03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賓靜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