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學「活的語文課」震撼
九月的上海,天氣和台灣夏天一樣炎熱,隨處可見的摩天大樓,阻擋了風的流動,像把人悶在城市裡。上海在二○○九年首次參加全球PISA閱讀素養測驗就勇奪冠軍,吸引全世界到上海取經,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也在這樣的機緣下,不顧悶熱的天氣,帶著二十名來自台灣偏鄉小學的老師到上海。這些老師都是積極的閱讀推動者,為了爭取到上海參訪,除了書面報告也經過面試甄選,甚至有人自費參加。對於上海,他們或多或少做了些功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親身走一趟,對照兩岸,還是給他們許多震撼。
第一站 新黃埔實驗學校
新黃埔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私立)學校,這裡的孩子都是經過考試篩選的精英。上課的老師孟慧,是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觀課現場上的是五年級第一課〈快樂的杉樹林〉。
「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什麼?」學生大聲說出投影片上的「自讀要求」後,開始各自朗讀。三分鐘後,後排的學生舉手:「作者以他在杉樹林的生活,回憶他快樂的童年。」回答完問題,孟慧又要學生用看的,「觀察」作者是如何寫杉樹林。全班頓時安靜下來,每個學生用手指著課文,一字一句的在心裡默唸,直到孟慧點了前排的一個女生起來分享她看到了什麼?「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形容杉樹林,」女孩流利的回應。
簡單看懂文章後,進入小組討論,要回答「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的杉樹林?為什麼?」大夥兒吱吱喳喳,孟慧也到各組指導。喜歡秋天的小組先是一起唸了段作者描寫的句子:「葉子紅得那樣鮮豔,火紅火紅的,遠遠看去,好似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其中一名組員接著說:「這句話表現出了作者覺得,單說葉子是紅的,還不夠生動,所以他用了比喻句,把杉樹林的葉子比喻成一團一團燃燒的火焰,讓我知道,秋天的杉樹林,葉子是非常鮮豔的紅色。」
少了老師冗長的講授,學生自行歸納,原來秋天的杉樹林在作者眼中「紅葉似火」。
震撼1:學生能自己做課文賞析
「他們學生自己就把課文賞析講完了!」桃園縣自強國中國文老師陳慧賢,觀課後忍不住大聲說出自己的觀察,其他台灣老師也頻頻點頭。孟慧笑了笑,把功勞歸功於孩子的課前預習,老師只是引導。
在上海,生字與字詞的學習是低年級要做的事,到了中高年級,就要開始理解句子與課文。尤其學生課前預習就要查生字和解釋、自我學習,所以除非是艱澀的字詞,否則老師並不會刻意停下來解釋。「但是不論哪個階段,都必須『字不離詞』、『詞不離篇』,」新黃埔實驗學校小學部主任湯國平強調,生字不是死板板的分析部首和筆劃,而是如何應用,以及放在不同文章脈絡裡解釋。
台中市文武國小教導主任趙翠玉也發現,老師將文章架構帶入課堂,課文成了文本分析的範例,學生按照季節分析杉樹林的景色,「杉樹林到底美在哪裡?學生一但學會了,就可以用在寫作,」她感嘆,雖然台灣的課堂上也有教學生認識文章結構,「但是做得不徹底。」
當台灣的閱讀,多數還是學校行政主導的「活動」,上海卻早先一步把閱讀學習融入語文課,充分利用閱讀理解策略,培養學生文本的分析能力。
有三十年教學經驗的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高永娟強調,語文課不是文學課,應該要教導孩子如何運用語言,「讀得正確、知道人家在講什麼,然後才能學會欣賞。」上海的語文課希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時,也可以立刻掌握文章在講什麼?作者如何表達?
參訪的台灣老師對上海的教學方式嘖嘖稱奇。台南市文昌國小老師李佳茵坦承,台灣教師沒有系統性的分析文本,再加上零碎的生字預習和圈詞,想到什麼教什麼,反而讓課文顯得「碎屍萬段」。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也認為,上海課堂利用「關鍵字」來捕捉文章大意,技巧非常純熟。他建議台灣老師「忘掉課本!忘掉教師手冊!」回到文本,討論文章內容和作者如何表達,才是未來人才需具備的能力。
震撼2:探究型課程,培養研究能力
除了將閱讀納入正規的語文課,培養學生理解與分析文本的能力,上海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表達與建立論述,也在國中小發展「探究型課程」。這種類似台灣高中、大學生的專題研究,在上海卻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訓練。「家長覺得難,好像是給家長出作業一樣,所以一開始受到很大的反彈,」新黃埔實驗學校小學部主任湯國平表示。
探究型課程仰賴學生蒐集資料、相互討論,希望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像是有一堂語文課,上到鯊魚的牙齒可以把人一分為二,學生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們發現了學生的興趣,就讓他們去蒐集資料,研究到底為什麼鯊魚有這麼鋒利的牙齒?」湯國平強調,探究型課程沒有辦法預先設定,老師必須依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且產生探究的興趣。他舉例,低年級學生適合用遊戲或是活動,激發探究的興趣,並且透過分組討論培養團隊精神;中高年級則可以結合課堂,培養創新精神。「曾經有一個二年級生,研究發現『米蘭』這種植物可以淨化空氣,就寫了封信建議市長多種植米蘭,還因此收到市長的感謝函呢!」湯國平驕傲的說。
探究型課程不是特定科目老師的教學範圍,而是透過班主任(導師)和各科教師的溝通與觀察,額外利用每週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平均一週只有一節課的時間,但是上海延續了學科專業,並且替學生準備好做研究的能力,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思考力,開拓眼界。
第二站 上海市大寧國際小學
校齡不到五年的大寧國際小學有許多年輕教師,包括這次上公開課的老師孫豔贇。
上課的課文是朱自清的〈揚州茶館〉,除了介紹朱自清,孫豔贇也要同學說說看「茶館」是做什麼的?學生閱讀後找到了關鍵句:揚州茶館裡吃的花樣最多,「茶館」自然就是喫茶的地方。為了營造情境,孫豔贇播放了一段「朱自清那個年代」揚州茶館吆喝聲,雖然揚州的方言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卻讓整個課堂一下子有了揚州的味道。學生就像在茶館裡,邊讀課文邊想像著茶館裡的茶點,「都要流口水了,」一名坐在前排的學生笑著說。其中一項特色茶點「燙干絲」,孫豔贇先是提醒學生注意這段文字的「動作」,接著播放影片,讓學生跟著影片一邊唸課文,一邊「動手做」,熟悉燙干絲的每個步驟:「先將一大塊方的白豆腐乾飛快的『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放』在小碗裡,用開水一『澆』,干絲便熟了;『逼』去了水,『摶』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乾筍絲在尖兒,就成。」
課程雖然緊湊,但是浸淫在揚州茶館的情境裡,每名學生在下課後都忘不了「燙干絲」這項茶點。
震撼3:老師寒暑假都在備課
「情境營造得很成功!彷彿身歷其境。」參訪的老師無不讚嘆孫豔贇的功夫,彷彿把古早的傳統茶館搬到了現代上海,「而且課程緊湊,完全沒有耽誤時間。」聽到台灣老師的讚美,孫豔贇像是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她開心的詳述自己如何備課、觀課等。這下子,卻讓台灣老師們的心沉了下來。
上海的教師備課相當扎實,語文課也不例外。「我們寒暑假都在備課,」孫老師說。為了備課,上海的教師週一到週五都足不出戶,連台灣老師喜歡出國放鬆的寒暑假,也絲毫不得閒。「學校規定十年以上的老師可以交簡略版的教案,十年以下則要交詳細版,」所謂的詳細版,是連老師上課要講哪些話,都必須一句句寫下來,而且上課兩週前還要再交一次「二次備課」。
聽到上海教師每堂課都要備課,參訪的二十名教師突然都低下頭。會後,隨行參訪的國教院院長柯華葳,做了簡單舉手調查,這群已經非常積極的參訪教師,超過一半以上一學期最多備課五堂,而上海教師一學期要備四十多篇課文。台南市文昌國小老師李佳茵心虛的說,就算備課,也多是上課前一兩天的事,而且也不像上海有深刻的文本分析。有的老師寫教案甚至只是為了參加比賽,柯華葳忍不住直問:「老師,你們寫教案都在寫什麼?」
桃園縣自強國中國文老師陳慧賢自覺慚愧,坦承自己不夠用功,做不到每堂課都預先備課,造成她上課容易和學生聊開,話題扯遠,一下子打鐘下課,才發現沒教完預計的進度。她停了一下說:「如果有扎實的備課,應該可以減少上課的廢話。」
其實上海的備課還不只老師的自我思考、文本解讀,更透過每週一次的校本研修,每兩週一次的區級研修,以及每月一次的市級研修,邀請老師討論教材、教學目標,或是共享教學方法。中級以下教師每五年需達三百六十個小時的研習時數,即使是校長也不能少於兩百四十個小時。研習方式除了台灣較熟悉的「集體研討」,也有「分科帶教」讓優秀教師擔任新進教師的師傅,以及新進教師每週有五個半天必須「外校見習」。
除了各式研習,上海也嚴格實施入班觀課,予以評課、反饋。「有時候學校裡的骨幹教師也會推開門,就走進來了,」年資只有兩年的老師劉晶私底下說,她吐了個舌頭、有些無奈,「一進來,聽個十分鐘,這個老師有沒有備課?認真不認真?心裡就有底了。雖然他們不明講,但是這都關係著我的職涯發展。」
上海的老師對研習或是觀課都「沒有不配合,只有適應」。儘管緊張、不習慣,也得忍耐,因為從備課、觀課,到最後的評課,甚至是每名老師每上完一堂課就要交的「反思」,樣樣都關係著未來發展。能不能從教師分級制的初級教師一路晉升到高級教師,甚至是特級教師,這些評鑑制度,關係著位階、聲望,以及最現實的薪資。嚴謹的備課,以及背後整個掌握教學情形的組織,也讓人見識到中國大陸那隻「無形的手」,嚴密操控著每一個環節。
其實台灣的教師研習,也有規劃對應的組織單位,像是校內的領域召集人和共同備課時間,或是縣市政府的國教輔導團、教師研習中心,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除了沒有政府和上級的嚴格監控外,和上海一樣,該有的都不缺。「兩岸的差別,只是台灣有沒有貫徹執行?」南投縣隆華國小教導主任黃艷芬私下表示。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也贊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上海做的台灣也在做,甚至更早開始,唯一就是執行力道不同,「因為我們是個自由的國家。」
反思:台灣比上海,輸在執行贏在創新
上海早台灣一步,將閱讀融入課程。他們脫離「字字」計較的文學性,開始教「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語文的「應用」。為了貫徹這樣的理念和教學,上海透過市級、區級再到校級的研習,讓老師知道怎麼教接下來的篇章?班級經營有哪些方法?鉅細靡遺而且非常務實,不但沒有絲毫的誤差,也不容許任何「創新」,否則就會透過觀課和評課,向教師開鍘,無法在嚴謹的教師分級制裡流動,影響職涯發展。所以每一位老師都認真備課、參與研習、公開觀課、評課。
教師的競爭激烈,孩子的競爭也不輸給老師。上海沒有少子化的問題,反而有「爆班」的危機。每班四十人算是標準,一校一千人算是中型學校,而且學生人數還在增加。
為了脫穎而出,上海的學生上課非常認真、守規矩。包括在小一入學就要學好規矩「腳併攏、腰挺直、頭抬高、手放桌上」,唸課文也要「用手指著字」,完成老師在課堂上交代的任務,只需輕輕拍手,就要馬上抬頭挺胸、手放桌上,等候老師發號施令。有如軍事化的訓練,讓學生無論在哪間學校、哪個老師的課堂,都如出一轍。井然有序的課堂,似乎也變得過度「標準化」。
台中市文武國小教導主任趙翠玉看了上海課堂,佩服之餘卻忍不住懷念台灣,「我們的老師比較創新,教學方法百百款;孩子雖然頑皮,但是活潑。」
儘管佩服,儘管震撼,但沒有人想要把上海那套威權體系下的運作制度,以及高壓力的競爭氛圍,原封不動的複製到台灣。令人心急的是,上海學生的質與量,樣樣不輸給台灣的孩子,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全球競爭的現實下,我們的教育現場,實在也需要一些刺激、改變,吸納國際視野,截長補短,發展出適合台灣的教學模式,找回師生的學習效率與熱情。
走過上海,當飛機穿越海峽,一個半小時後,機長廣播即將降落桃園機場。「老師可以從自己的課堂開始改變,」柯華葳對第一線教師寄予厚望,期待這趟上海行除了開眼界,也能替台灣的教育注入活水。
大陸教師分級制度
大陸的教師分級制行之有年,他們將教師分為3級:初級、中級、高級;另闢學術榮譽稱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
初級教師
大學畢業,執教1年
中級教師
- 擔任初級教師2至4年
- 通過專業科目筆試
- 論文
高級教師
- 擔任中級教師5年
- 通過專業科目筆試
- 論文
- 面試
特級教師
- 具專業認可,有影響力
- 目前上海市1到9年級的教師約有10萬名,其中在職的特級教師只有200多名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13年10月01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