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學科的重要性後,修讀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學科似乎被視為看不到前景的豪奢品。然而,美國《時代雜誌》主編、著名時事評論家法里德.扎卡利亞卻不這麼認為…

(stevepb@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最近常聽家長問孩子數理成績表現,也不斷聽到政府、企業都提出擴展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學習的重點計畫(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STEM學科的重要性後,修讀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學科似乎被視為看不到前景的豪奢品。

美國《時代雜誌》主編、著名時事評論家法里德.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他認為美國教育的前景不應該只侷限在數理科的發展,並提出以下三個論點。

第一:美國是以創新立國,雖然科學和科技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語言和哲學也是。扎卡利亞指出,以蘋果公司為例,其成功之處在於賈伯斯完美的將科技和人文結合,切中人們內心的需求,而不是狹隘的用科技定義一切,不斷專注在發展更新的科技。應該是要注重透過瞭解社會和人類運作的模式,不斷重新定義,想像電腦和其他新科技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才能讓創新真正深入人心。

第二:美國傳統上比歐洲更重視人本教學方式,也是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扎卡利亞引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勞迪亞.哥爾丁(Claudia Goldin)和勞倫斯.卡茲(Lawrence F. Katz)於《教育與科技的競賽》(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一書指出,綜觀歷史,美國從19世紀開始實施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探討內在自我以外,更重視認識世界、關心社會以和具體實踐,歐陸的英、德、法則專注於培養擅長特定學科的專家,然而,扎卡利亞認為美國商業快速繁榮的原因,就在於它不設限的教育模式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

第三:學科分數不等於思考能力。扎卡利亞指出美國孩童在國際測驗評比上和亞洲學生相較之下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說是差強人意,亞洲學生在數理的表現往往更是獨佔鰲頭。

根據2012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針對全球孩童基本能力舉辦PISA測驗(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提及,美國在34個參與國家中,數學排名第27名,科學排名第20名,閱讀排名第17名。

扎卡利亞認為優異的學科成績有它的好處,但對於思考、解決問題或提升創意卻不一定有所幫助,這也是為什麼亞洲的學校,像是新加坡、南韓、印度都試著在課堂增加博雅教育的原因。

同時,扎卡利亞提及美國前教育部長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nett)早在三十年前就注意到「比起學科,美國比較擅長教導孩子成為一位有尊嚴的人。」這聽起來雖然有些無厘頭,但是美國人的自信的確引領他們的國家走上不同的道路。

(本文轉載自親子天下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田育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