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常有老師問:「為什麼要做SDGs?」其實SDGs和大家熟悉的108課綱有共通的教育本質,都是讓學生的學習與真實世界連結。

(楊煥世攝)

聯合國會員國共同訂定的SDGs近年來成了中小學的熱門話題,許多教案設計、比賽活動,SDGs都成為關鍵字,或是愈來愈多學校以SDGs為架構設計課程。很多學校和學生認識SDGs後,也恍然大悟發現,原來自己正在做的事,與SDGs很相關。

雲林縣樟湖國中小希望培養學生成為環境公民,也參與社區文化,在校本課程中,學生化身小記者,在社區訪談耆老、進行田調,做探究式學習。學校也透過自主服務旅行課程,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關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校長陳清圳說:「我們的課程和專題,以社區的真實生活情境為主要探究對象,包括空間活化、公平貿易、發展咖啡產業……跟SDGs的目標都能連接。」

私立明道中學校長汪大久這兩年參加會議活動,多次聽到SDGs,感受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也發現,學校一向在做的事其實很SDGs,如舉辦多年的新世紀青少年高峰論壇,鼓勵全台高中生用在地行動改變家鄉和世界;學生推動餐盒行動,學生餐廳改用環保餐盒,並鼓勵師生自備餐具,一年減少六十萬個餐盒。

近年來常在中小學奔走、舉辦SDGs工作坊的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何昕家,面對老師們提問:「為什麼教育現場要做SDGs?」「這是否又是個口號?」何昕家常會連結老師們熟悉的一○八課綱做溝通,和老師們說,其實一○八課綱跟SDGs距離很近。

培養自主行動、社會參與、溝通互動等一○八課綱提及的核心素養內涵,需透過生活情境促進。何昕家表示,SDGs就是真實世界的情境,「未來這個世界就像茫茫大海,學生要面對的就是SDGs這麼多課題,習得素養,就能面對或解決這些課題,找到方向。」為下一個世代培養面對變動環境的能力與關懷,便是一○八課綱與SDGs共通的教育本質。

過去的教育著重讓學生習得知識,升學主義下,許多孩子追求考出更好的成績、彼此競爭。但隨著世界的變化與挑戰愈來愈多,教與學的模式需要轉變,就如一○八課綱期待學生的學習不再侷限於學科知識,應該更關注學習與生活的連結,促進大家思考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的SDGs,也為教育注入不一樣的思維。

宜蘭岳明國小以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連接所處的蘇澳以海為生的環境,發展跨領域的食魚教育課程。學生不僅學會吃整條帶刺的魚,也學習海洋永續的知識與精神,會提醒大人買魚要支持在地食材,並把所學展現在為社區老人製作海味便當上。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知道,並不需要很偉大的環保行動,從日常改變飲食選擇,就能是支持永續目標的行動。

校長黃建榮有感的說:「藉由SDGs跟真實生活連結,學生能透過學習,把學到的東西用出來,用在可以讓社會、世界更美好這件事情上。這樣的思維轉變、教育典範的轉移,是很重要的事。」他也提到,將SDGs帶入課程後,老師們有種「因為改變教學而改變了全世界」的感覺,因為能讓學生用不同的視野與角度,看待學習的意義跟價值。

SDGs帶動多元思考與行動

一○八課綱強調將真實情境與課堂連結,讓學生對學習更有感,而SDGs就是真實世界的縮影,當學習與SDGs連結,就能把生活情境帶入課程,也為學生架構思考方向。

新北市中和高中老師郭慧敏曾以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為主軸設計課程,帶學生認識SDGs,激盪各種解決食物浪費的方式。有同學發現,家裡浪費食物的主因是食物放在冰箱深處,沒注意就過期了,於是發想了幾個方案,像是做表單列出冰箱所有的食物、購物前先檢視,以及每週用快過期的食材做創意料理。問起上課的學生認為SDGs是什麼?一位學生說:「我覺得是一些現在社會有的問題,可能可以改善,但要透過一些比較累的過程。」

SDGs的目標檢視放遠設在二○三○年,主要就是因為這些目標都非一、兩天就能扭轉的事,需要透過改變觀念,慢慢累積行動。

長期帶學校發展課程的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表示,學校做SDGs課程,並非要讓孩子成為專家,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希望世界永續發展,能做的事很多,例如談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關鍵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一個消費行為就可能影響地球環境。她說:「對孩子來說就是態度的養成,他會知道要養成關心的態度、知道每個決定都要想清楚。」

當能帶動學生多元思考與行動的SDGs與學校教育連結,將使一○八課綱想培養「共好關懷的世界公民」的學生圖像,更加清晰明亮。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1年11月02日發佈)

延伸閱讀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