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生活練習題|陪孩子從閱讀開始,看見「貧窮」背後的故事與尊嚴
SDG1|消除貧窮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公平的起點,但我們可以陪孩子,從理解「貧窮」開始——學會看見、學會同理、學會幫助。

為什麼要談「貧窮」?——認識 SDG1 的核心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SDG1「消除貧窮」 是最根本的議題之一。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仍有超過7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台幣60元(1.9美元),更有許多孩子因此無法獲得穩定的食物、教育與醫療照護。
但「貧窮」不只是數字,更藏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故事。
在台灣,雖然相對富裕,仍有許多弱勢家庭面臨生活壓力。孩子可能會在生活中觀察到一些「不同」,例如:
「為什麼他每天穿同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給他一些吃的嗎?」
「貧窮是不是因為不努力?」
這些問題,往往出自孩子最真實的觀察與好奇。
我們的角色,是陪他們一起思考與理解,而非急著給答案。
從繪本出發:讓閱讀打開孩子的理解視角
以下是三本我們特別推薦的主題書籍,適合與孩子共讀、討論,也能作為教室中的延伸學習素材:
《那些散落的星星》
在最困頓的土地上,看見希望與人性的光。
帶領孩子從戰爭與流離失所的角度,感受即使一無所有,也有人願意守護彼此。
《斷嘴鳥》
一場來自街頭的溫柔相遇,讓孩子學會同理與守護。
透過主角與街友的互動,引導孩子面對社會邊緣議題,不帶偏見地理解他人處境。
《臺灣乞丐之父:施乾》
不只是溫飽,而是教人再站起來的勇氣。
真實人物故事,展現一位基督徒如何用信念與行動,幫助無家者重拾尊嚴與生活。
(更多推薦書單,歡迎造訪 SDGs 兒童永續書房@天下 )
推薦行動:從小事開始改變世界
談永續,不一定要很大;只要願意從生活中一點一滴開始,就是改變的起點。
- 整理二手衣物、玩具或書籍:和孩子一起選擇可以分享的物資,送給需要的人或慈善機構。
- 親子討論時間:「除了送東西,你覺得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別人?」鼓勵孩子思考「陪伴、傾聽、給予機會」等非物質的支持方式。
- 設計一週的「觀察與感謝日記」:引導孩子記錄每天看到的需要與值得感恩的事,培養同理心與社會感受力。
我們邀請你,一起加入這場練習。當孩子問起:「為什麼有些人沒東西吃?」你會怎麼回答?
當孩子觀察到社會的不公平,我們願不願意陪他們一起看見更多?
一起讓閱讀成為通往理解與行動的橋樑。
因為看見,才有可能改變;因為願意相信,我們才能一起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