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棒學校校長忠告:「孩子不會聽你說,但永遠會模仿你!」
AI時代,如何培養不怕被取代的孩子?印度設計師瑟吉創辦的河濱學校獲「世界最棒學校」大獎,用一套「食譜」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她更建議家長在家就能實踐,養出孩子的好奇心與韌性。
在AI浪潮席捲全球,引發普遍教育焦慮的此刻,我們該如何為下一代找出安身立命的座標?或許指引就在印度——由設計師吉蘭・瑟吉(Kiran Bir Sethi)創立25年的河濱學校(The Riverside School)。
2023年,河濱學校榮獲T4 Education「世界最棒學校獎」(World's Best School Prizes)之「創新類」大獎。這份殊榮的關鍵,在於其核心哲學「教育即設計」,以及一套簡化的FIDS(感受、想像、執行、分享)框架。這套方法讓孩子走出教室,透過設計地震應急包、修復學校水龍頭等真實問題,精準培養出未來人才所需的主動性(Agency)與心理韌性(Resilience)。
如今,河濱學校的Design for Change(DFC)教育理念已在全球超過70國響應,其強調的「我可以(Yes! I Can.)」信念,正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佳裝備。
「就像一套食譜,打開就可以在家中實行,」瑟吉校長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解釋。她的教育哲學為何在AI時代更具戰略意義?她給予父母的實用忠告又是什麼?以下是專訪精選:
啟示一: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將是未來人才核心
問: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面對挫折時缺乏韌性。在創校的25年中,哪個挑戰最能體現「Yes! I Can.」的信念?
答:我記得辦學第一天,我們就經歷了一場八級地震,所有東西都在搖晃、倒塌。你可以將這個徵兆解讀為:「神在告訴我不要這麼做」;但你也可以說:「也許我們將創造一場足以塑造世界的運動。」如果你能克服一場地震,那麼其他一切都還好。總體而言,這是一次巨大的祝福。
問:在 AI 時代,學術成績已不再是唯一指標。河濱學校如何能連續13年在印度國家考試中排名前10,又能兼具社會同理心,實現「雙重卓越」?
答:我會說,這是一種「既要…也要」(The "Both/And" Model)的哲學。過去,教育系統獎勵那些安靜、善於背誦的孩子。但現在,如果能透過Google找到答案,為何還要背誦?單靠記住知識並獲得滿分,並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
現在,頂尖大學和雇主都在尋找那些能思考、有主見、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人。這就是我們學校能在國家考試中名列前茅,同時培養出具備同理心和主動性學生的原因。你可能擁有工程師的證書,但如果缺乏技能,你仍然找不到工作。我們意識到,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備把工作做好的能力。
啟示二:賦予孩子主動性,就能提升幸福感
問:「學生主動性」和「情緒健康」是國際教育的兩大關鍵特質。這兩者之間有關係嗎?
答:這兩者絕對是互補的。當你賦予學生主動性,讓他們感覺「我行」(I can)並充滿自信,他們的情緒健康會立即變得更強大。成就感是情緒健康非常重要的指標。
當孩子發揮創意,互相合作、承擔風險、充滿好奇心時,他們的幸福感就會提升。但是,如果孩子只是從一個補習班到另一個補習班,他們就難以獲得任何成就感。
透過參與「動手做」的專案,孩子學會處理那些「不乾淨、不簡單」的現實問題,例如有人不喜歡你的解決方案,或發生延遲,這能訓練他們適應、解決問題、建立韌性。我們必須讓孩子們透過實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啟示三:只要「食譜」在手,家庭也可以實踐DFC
問:DFC運動將複雜的設計思維簡化為FIDS四步驟框架,父母也能在家裡實踐嗎?
答:我們確實創造了一本美麗的「食譜」,它是基於科學、經驗和用戶洞察而建立的。
DFC運動成功的秘訣在於它「簡單」,我們稱之為「超級英雄公式」,它超越了文化、地區和語言的界限,不需要小工具或科技。我們不是要學校變成河濱學校,只是給你一本食譜,讓你「玩轉它,創造自己的故事」。
這意味著家長也可以使用這個簡單的框架,我們看過很多母親將DFC作為孩子的生日專案,邀請朋友一起參與,而不是浪費金錢。
問:未來AI可能取代許多工作,家長該鼓勵孩子選擇傳統高薪職業,還是追逐熱情?
答:我認為重點在於,孩子是否具備必要的技能,以在他們選擇的領域中保持「好奇心」。AI並不能讓你成為更好的木匠。Design for Change是一個「動手做」的故事,你必須做出解決方案,建立東西。至少到目前為止,AI還無法動手製作。
現在雇主和大學都在說:「證書對我來說沒差,我要的是有能力把工作做好的人」。家長需要更信任自己的孩子。如果必須選一個特質,我會說「好奇心」。
啟示四:孩子不會聽你說,但永遠會模仿你
問:針對AI工具和設備使用,河濱學校採取了哪些平衡措施?
答:我們並沒有「禁用」(ban)手機,我們是做了一個「選擇」,這是一個我們與家長的集體決定。當你讓青少年參與對話時,他們會對這個選擇感到更有信心。
在學校的七個小時裡,我們希望你實際在交談、道歉、互動、眼神交流。這對他們是一種解脫。至於AI,我們鼓勵他們使用AI來幫助研究,但如果我要評估一份書面作品,必須在我面前完成。
問:面對AI浪潮,許多父母正經歷巨大的焦慮。你有哪些最直接且實用的忠告?
答:孩子不會聽你的,但他們永遠會模仿你。他們只會學習每天看到的行為一致性,而不是你在某個週日說:「今天我要當個更好的父母」。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必須學會說「不」。愛孩子是不夠的,嚴厲的愛(Tough love)才是重要的。許多父母透過購買禮物或假期來取代親職責任,這正在讓我們失去孩子。
請創造儀式感。儀式感對孩子非常有安慰作用。例如,我小時候,家裡每天晚餐會討論,「今天有哪些事情順利?哪些事很不順?」當時我不明白這份儀式感的力量,但現在我意識到,那就是家人彼此聯繫的地方。這能讓孩子有機會對話。現在很多家裡只有指示,沒有對話。
啟示五:未來核心品格——好奇心與尊重
問:面對不確定性,您對現代父母在教育孩子、建立穩固家庭基石方面,有哪些建議?
答:如果必須為人生選擇三個指導原則,我會說是:好奇心、勇氣和同情心。
但如果我觀察現在的年輕孩子,我會說最需要的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彼此、尊重空間。那種「自以為是」(Entitlement)的態度——「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正在造成巨大的傷害,讓孩子不願意聽到「不」,變得脆弱,缺乏韌性。
尊重也是一種義務的行為。正如甘地所說,「我所擁有的權利,來自於我所履行的義務。」孩子們需要理解,他們必須履行義務,才能贏得權利。這份尊重感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界線,並在未來的生活中獲得真正的力量。
|
|
|
|
|
|
|
|
|
|
|
|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5年10月15日發佈)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