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貌》當每個高中生都有大學讀⋯⋯誰是企業、大學校長看好的未來人才?
少子化趨勢下,未來人才的樣貌為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該做出哪些因應策略,才能幫助孩子適應未來?
少子化之下,未來勞動力人口必然短缺。《親子天下》訪談教育部長及多位企業先進、大學校長,勾勒未來人才的樣貌,提供家長建議:
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 李吉仁
未來人才很重要的是,不只要具備知識,更要有開創福祉生活的能力。
第一是他要能夠自學,才有辦法創造新的東西,若是無法自學,就不會有新的知識、新的想法,遑論去創造現在不存在的工作;再來是要有能獨立判斷的能力,知道什麼東西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譬如要能辨識什麼是假新聞;第三是要動手做、有執行力,不能只有空想,還得要做出來,能夠 make it happen。
在這三者之外,還要有社會情緒學習(SEL)能力,孩子能夠覺察情緒、梳理自己的情緒,最終才能做出負責的決定。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林奇宏
好人才的定義與時俱進,我認為有自信、勇於冒險,和正直的人格,是未來的三個好人才特質。
和 OECD 前段國家相比,台灣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孩子也因此較沒自信、不敢跨出舒適圈冒險。比起幫孩子做決定,我建議父母要陪伴孩子探索,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
未來人才除了要有好的態度,還要掌握關鍵能力,首先是養成自己的專業,同時能夠包容、整合不同領域的能力;第二是投入群體活動,具備聆聽他人意見、與人互動、共同腦力激盪的能力。
台灣高教應催生更多類似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 的單位,聚集不同領域人才,進行主題式教學,鼓勵他們一起解決同一個問題,才能培養跨域能力。
清華大學校長 高為元
現在的許多工作,未來都會消失。面對未知的未來,大學的主要功能不是教學生,而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了解 。
學校應該提供跨領域、實習兩種環境,幫助學生挖掘自己是誰,以及培養人際溝通、做事、領導能力,這些軟實力都將是未來所需。反之,不應該提供填鴨、制式的環境來限制學習。
台灣藝珂總經理 陳玉芬
未來人才要具備的首先是數位化,但科技發展很快,因此第二個關鍵能力,就是持續成長學習的能力、好奇心;第三個關鍵能力是合作或是溝通力。
數位力不見得是人人都要念資工,要知道自己的天賦很重要,知道去發展自己的優點,不是修正缺點。
鼓勵家長,在學習的時候,和孩子的交談不要只有分數、功課,也談談他的興趣,不要說:「那你做這個(興趣)要幹嘛?」不是每件事都有目的性。所有的過程都在形塑孩子未來的面貌,去對應各式各樣不同的挑戰和挫折。父母的想法要改變,孩子懂的,比大人想的多很多。
教育部長 潘文忠
少子化是趨勢,再加上人工智慧發展,大數據會取代非常多的人力,所以未來不需要大量的人,而是人人都要能做跨領域連結。跨領域連結重視合作,每一個人才,和他的夥伴,都非常重要且珍貴。
但現在家長生得少,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較容易養成單打獨鬥的個性,這部分要很注意,否則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就沒辦法與人合作、適應未來。
過往課綱都強調基本學力,但一○八課綱思考未來一、二十年的人才需求,因此首度改以「素養」為核心,強調自發、互動、共好三大精神,並具體規劃自主學習、多元選修等課程,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探索、更了解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職業方向,然後在強調分組互動的課程中,養成和人共同成就事情的態度和習慣。
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台灣未來人才會有很兩極化的發展。數位時代有一群人可以跟土地脫鉤,這種是屬於全球型人才,在台灣就可以接國外很好的工作,遠距上班。他們需要語言能力跟數位能力,數位能力不是一定要寫程式,而是要透過數位工具來表達自己,或者透過數位工具來學習。另外一種是技師型人才,是跟土地的發展綁在一起。技師型人才著重動手做的能力,要手作、客製化、本地化的東西,它不是可以輸入的。
未來,要發展物理、化學等需要的知識型人才,可以從全世界取得,但技術型的人才,譬如水電、瓦斯壞了需要修,你不能叫水電師傅從他國飛過來幫忙修,這種跟生活在一起的技師型人才,會愈來愈重要。
台灣應該學北歐知識型產業,少子化下,每一個孩子都是寶。過去我們製造業很強,要的是有技術、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很有紀律、不犯錯的人才,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一○八課綱的翻轉,某種程度也是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多元人才、創意人才。
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氣候變遷、疫情衝擊、貧富不均等全球議題,現在都迫切需要更全面、跨域的解決方案。當人才變成稀缺的資源時,社會需要的未來人才,除了要具備更宏觀的思維、願意承擔改變未來的責任,也要能夠與其他專業人才互相協作,為全球社會的挑戰提出解方。唯有「共好」,才能幫助人類社會面對世界的挑戰。
台灣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情境想像力」,幫助他們迎接未知。透過系統性思考描述願景,未來就不會顯得遙不可及或難以捉摸。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22年09月02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