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15歲孩子的閱讀、科學與數學能力,由OECD所進行的國際評比PISA,也同樣呈現出「台灣孩子不思考」的問題

台灣學子在PISA的科學與數學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例如2006年我們科學第4名、數學第1名。但真的如此嗎?

(楊煥世攝)

根據前花蓮教育大學校長林煥祥所做的研究,若把科學能力拆解後就會發現,只要是與「形成科學議題」有關的題目,當場掉到第17名,與我們在PISA的閱讀名次是16不相上下。

所以當人家問我,科學難道不需要閱讀嗎?數學難道不需要閱讀嗎?為什麼就是閱讀的成績最低?我想癥結就在於我們究竟「讀了什麼」。我們總是教孩子現象面的事實,而不是思考。這真的是我非常憂心的地方,是整個教學出了問題。

剖析PIRLS的結果也有類似發現。PIRLS把閱讀分為兩個歷程:基本的「直接歷程」、需要高階思考的「解釋歷程」。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通過率有73%,但在解釋歷程通過率就直落到49%,連一半都不到。

我們的孩子,對知識能侃侃而談,但卻缺乏歸納推論、詮釋整合、評估批判的能力。從兩項國際評比來看,國小到國中呈現出的問題完全一樣,若我們說「閱讀力即國力」,那我們的確現在就得開始擔心。

PIRLS結果可以分成最高分、高分、中分和低分,台灣孩子只有7%落在最高分組,香港為15%、新加坡則有19%;我們的孩子有3%連最低組都沒有擠進去,而香港只有1%(見表一)。

再來看PISA的閱讀結果,前三名依序是韓國、芬蘭、香港。PISA也把成績分布分為六等,台灣學生落在最高分組的比率為4.7%,香港為12.8%,是我們的三倍;韓國為21.7%,足足是我們的五倍之多(見表二)。

這兩份結果對照來看,可以看出這不光是15歲的問題。如果四年級沒做好,但15歲變好,我還覺得有希望,可是現在這兩個族群,走得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模式。

當香港、韓國都致力於提升閱讀精英者數量,努力提升整體國民水平時,台灣目前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絕大多數卻僅位於中間。

閱讀力即國力,當年以「四小龍第一」自豪的政府,真的可以開始擔心,我們國家具備頂尖閱讀素養的人才比率,已被遠遠拋在後面,是真的到該有所行動的時候了!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

出處:《親子天下》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 作者:柯華葳口述 / 李佩芬、李雅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