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書,卻讀不懂內容含意 ─ 13歲的「思考之壁」
孩子到了國中卻仍是只看漫畫,或是固定讀某一類的書,從閱讀到思考就像另一堵高牆考驗這時期的孩子。
這是一個國中生媽媽聊到孩子閱讀狀況的場合:
A媽媽說:他一直停留在故事書的閱讀,只看情節。
B媽媽說:他雖然有在看,可是看那些情色、暴力、鬼怪的書,不如不要看!
C媽媽說:他已經看了那麼多書,可是為什麼我問他問題,回答永遠都是「不知道」、「沒感覺」。
D媽媽說:我家最慘,課內課外書都不愛看,他是不是永遠就這樣了?
九到十三歲是「讀到思」很重要的養分期。一方面是學習進到新的領域,二方面是腦的發展也準備好迎接多元觀點。
九歲之後,孩子透過閱讀學到全新的知識、對字彙的意義有更豐富的理解,累積背景知識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學習目標。孩子會接觸到教科書、雜誌等不同文本,也會閱讀史地科學等廣泛主題,多數的閱讀內容與事實、概念、和操作有關。慢慢的,孩子才會從閱讀接收到不同觀點,開展分析與批判的能力。
研究領域為閱讀心理學的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蕾說明,理論認為十三、十四歲是發展多元觀點的關鍵期,與腦皮質的成熟度有關,這個時候孩子開始脫離「非黑即白」的童話世界,體會人生的矛盾與複雜。如果前階段的閱讀精熟了,就可能透過閱讀培養多元觀點。「這是急不來的,無法提早介入,」陳明蕾強調。
但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從孩子九歲開始,閱讀興趣會漸漸變差。曾經研究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發現,國小中高年級閱讀興趣低,主要原因是大孩子能力好、興趣廣泛、自主性增加,做很多事都可以滿足生活,不一定要閱讀。
六個方法,幫孩子通過思考之壁
孩子九歲之後,生活更多元複雜,要引發閱讀興趣、從閱讀引導思考,無法自然發生,需要花心思,才有可能將矗立在眼前的思考之壁擊退。
方法1 挑選有深度的書
從有人性張力與深度故事,或是偵探推理書開始。讓自主性高的大孩子自己選要讀的書,也是引發閱讀動機的好方法。
方法2 用朗讀為孩子導覽書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祕書長李苑芳認為,朗讀故事給孩子聽,不但有助於引起閱讀興趣,也是幫助孩子從「看情節」到「注意細節」的方法,幫助理解與思考。幾次之後,孩子會習慣慢下來看書,看細節、思考。但是為孩子朗讀是要準備的,「你要先看過書,你要著迷某個情節或是段落,你對要導覽給他的部分有強烈感受,」她強調。
方法3 抽出時間讀閒書
課業繁重、有趣的事變多,「沒時間閱讀」是大孩子閱讀的「大敵」。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執行長羅國俊女兒到高中都還維持著廣泛閱讀的習慣,她上了國中之就不看電視,上網時間也會有限制。上學日利用坐捷運上下學的時間,每天讀二十分鐘喜歡的書;週末一定會留時間閱讀「課本之外」的書。
前美商謀智行銷總監洪志鵬的兒子高一了,每天還是花時間看喜歡的書。他念的是公立高中,沒有補習,可以自由閱讀的時間會比其他同學多。看書對他來說反而是一種抒壓方式。
方法4 接觸多元領域不偏食閱讀
多元的閱讀會協助孩子對事情形成多元觀點,但是偏食是正常的,面對閱讀偏食的孩子,爸媽可以做的是,多帶他接觸不同領域的書、和他分享你正在閱讀的書,把不同的世界帶到他面前、他耳邊,然後告訴自己:閱讀路遙遙,他今天眼裡只有昆蟲,誰知道明天會不會變成愛上推理或是冒險呢?
國中之後,閱讀的偏好會愈來愈明顯。很多父母都感慨,孩子一上國中,讀的書他們沒興趣也沒能力讀,這時候,孩子會尋找可以討論的社群。羅國俊夫妻都偏好讀文史,偏偏女兒對生物及醫學極感興趣,就到國外網站和網友討論,餐桌上親子談話的內容就夾雜著文學、歷史、時事、醫學、生物。
方法5 一起提問和討論
羅國俊認為,歷史是培養觀點、刺激思考的好素材,他最喜歡問女兒若這個歷史人物做了另一個決定,後來會如何?例如,父女倆談到林肯解放黑奴時,他問:「如果你是林肯,會做這樣的選擇嗎?那個時空做那樣的決定是為什麼?真的像後人描寫的那麼高貴嗎?」
方法6 與其限制,不如用良幣逐劣幣
洪志鵬笑著說:「閱讀色情、暴力很難防啦,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他知道兒子什麼都看,只要他看得夠大量、夠多元,也就不擔心。李苑芳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是租書店的常客,「我什麼都看,言情、色情、聊齋。你沒辦法禁止,那就是在文字中探索的過程,你只能為他唸好書,良幣逐劣幣。當他嘗過好的東西,他是會分辨的。」思考需要教導與練習,家庭不必像學校那樣扮演嚴肅的學習角色,但是家庭內討論與分享的氣氛,卻是孩子思考能力的沃土。
【書單】訓練思考的偵探故事
13歲是閱讀發展歷程中另一個關鍵時期,從國小高年級的「閱讀新知期」跨越到國高中的「多觀點期」。學習如何有效的閱讀是關鍵,讀偵探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從文字脈絡中抓取資訊、找尋線索、培養好奇心,進而訓練推理和判斷能力。多閱讀偵探故事,自然練就一身判斷好功夫,輕鬆跨越思考之壁。
- 【名偵探】系列/親子天下出版/要當偵探得從小事上練習,不管是觀察力、思考力、邏輯力,全都從小處開始訓練。這個【名偵探】系列適合剛剛開始閱讀偵探故事的小讀者,提供解題練習。每本書2到3個事件,先讀故事了解狀況,再透過解答印證想法或是解答疑惑。
- 【3個問號偵探團】系列/親子天下出版/德國長銷又暢銷的偵探系列。3個10歲的男生組成團隊,看似平凡卻充滿了好奇心和勇氣。他們的座右銘是:「沒有什麼問題是找不到答案的。」不同於總是在找命案兇手的偵探故事,書中提供安全的探險情境,主角也全靠著自身的力量解決難題。
- 【大偵探卡萊】系列/親子天下出版/13歲的卡萊一心想成為大偵探,但她生活的小鎮非常安靜,恐怕不會有案件發生。不過卡萊可不這麼認為,她總是保持警戒,因為她認為「愈是平靜,愈該提高警覺」。這個以3個青少年為主角的北歐偵探故事,提供了調性迥異的偵探故事風格。
【達人開講】前宜蘭縣教育處處長吳清鏞:親子兜風,也是思辨時間
吳清鏞在剛上高中的么兒Oscar眼中,他卻是「永遠的好兄弟」,父子倆在互傳簡訊或互留字條時稱兄道弟,在閱讀到精采文章時急於和對方分享。對吳清鏞來說,這個一出生就讓他抱在懷裡一起讀書的小兒子,如今已經成為可以和他一起思考的大男孩。以下是他的分享。
我兒子Oscar今年念高一,從他小時候開始,我們父子倆一直有分享與討論的習慣。
一起做實驗,再一起找答案
今年八月,我在《科學人》雜誌看到李家維教授一篇牛奶糖戳破椰子殼的有趣實驗,我就去買了牛奶糖與椰子回家,父子倆馬上到後院玩了起來:我們把牛奶糖捏成圓錐狀放地上,再讓椰子由胸部的高度自由落下,幾秒的時間,又厚又硬的椰子 殼真的被牛奶糖錐瞬間刺穿,椰子汁四流,好好玩。
接著,我開著車載他去兜風,在車上他用他有限的「已知」一直思考為什麼那麼軟的牛奶糖可以刺穿 那麼硬的椰子殼?他跟我討論重力加速度、自由落體、質量、壓力強度……但很多部分還是不懂,開車逛完一圈回家,Oscar馬上衝到書架翻書找答案。
從Oscar念幼兒園開始,我們父子就常常利用夜間開車去鄉間道路兜風,去程在車上快樂的唱歌聊天,回程我就會刻意和他討論一些問題,多數問題我是想過、想要和他討論的。那是一個我特別營造的環境,在那個空間,只有我們夫妻和他三個人,他沒有任何資源,而且車內車外四下漆黑,只能想盡辦法去思考我的問題。
例如他是小小孩時我問:「7加8等於多少?」他說:「15。」我接著問:「你怎麼算出來的?」他就會說:「我從8那邊借3給7變成10;8剩下5;10加5就是15。」
在移動的車廂討論的習慣到現在都維持著,只是內容從「7加8」變成了「自由落體和重力加速度」。
爸爸喜歡的艱澀書,也能分享討論
分享的形式很多,我們也常透過字條或信件留下想法。
不久前我看完《被出賣的童年》一書,深刻感覺我們活在一個被強力行銷的世界而不自知,我希望Oscar也可以看見這個觀點。於是我在看完之後寫了一封信給他,跟他說我看完這本書「有很深的感觸,也急於和追求成長且無可限量的你分享。」
他看完我的信,真的找時間把書看完了,跑來跟我說:「後面的我都看不懂。」我問他看完有什麼感覺,他說:「我們好倒楣。」當然他對於這個議題還懵懵懂懂,也沒有辦法很具體的述說,但我覺得那樣就夠了。
我學的是教學心理學,我認為任何學科知識的主要概念,都可以透過符合心智發展的方式,傳達給適當年紀的孩子,所以只要教學設計得當,三歲的小孩也可以懂得相對論的基本概念。雖然他現在只讀到這些,但這就是適合他目前狀態的收穫,大人不用急,他累積到一段時間就會融會貫通了。(採訪整理│張瀞文)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2013年10月01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