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閱讀動態

下午場論壇,由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執行長薇‧博得女士從歐洲觀點出發,探討教育領導者和教師在推動閱讀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她強調提升閱讀成就,需同時從教師的閱讀策略和孩子的閱讀動機雙管齊下。 除了借鏡國際,台灣有更多教育第一線的老師用熱情與毅力推動閱讀,改變每個孩子的生命,論壇中邀請三位老師分享推動閱讀的策略和作法。 新北市直潭國小林瑛淳分享如何用E化教學讓閱讀更多元有趣,她不但帶著孩子每天閱讀,還用套裝軟體,讓孩子讀完後可以出題,答題,甚至自製電子書。 來自偏鄉的彰化鹿鳴國中楊志朗,把孩子帶到家裡唸書、閱讀,不但帶著孩子讀,還試圖影響家長,帶領家長一同進入閱讀世界。 台南市復興國中教師王秀梗,分享學校團隊如何自製教材,用心智圖教閱讀,提升學生記憶力與學習力。 第一現場的老師是推動閱讀的關鍵力量,《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連續四年與各縣市教育局處合作,推舉「閱讀典範教師」。 本屆共有42位教師榮獲此殊榮,於論壇中接受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先生、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殷允芃董事長現場頒獎。希望藉由匯聚閱讀推手的力量,激發更多教師與民眾推動閱讀的熱情。
閱讀,啟動關鍵學習 台灣學生在各項國際評比上總是呈現「高成績,低動機」的結果,和我們一樣擁有「高成績,低動機」的韓國,及結果完全相反的「低成績,高動機」的澳洲,三個不同背景的國家,如何看待閱讀與學習?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第六屆「2012國際閱讀教育論壇」, 在12月19日登場,邀請韓、澳、英等國際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如何從閱讀素養培養學習力。 12月11日全球同步公佈「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調查結果,兩項調查都顯示台灣孩子雖然整體成績不錯,卻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韓國首次參加評比就有亮眼表現,在國小四年級學生科學和數學分別排名第1和第2名。但同樣面臨學生「高成就,低興趣,低信心」的問題。
一場工作坊開啟了老師創意教學的革命… 英國的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CCE)從2002年起和英國中小學合作超過八千個創造力教育計畫,透過把藝術家送進學校教室,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創造新的火花。彰化縣政府與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共同合作,邀請CCE執行長保羅‧寇拉(Paul Collard) 及 莎曼珊•荷玆沃斯(Samantha Holdsworth) ,12月3日在彰化生活美學館為現場的老師示範一場創意閱讀教學。 上午場由執行長保羅‧寇拉(Paul Collard)以「創造力與孩子的未來」為題進行演講,點出傳統教學方式的盲點。在PISA的數學成績調查中,成績高的學生不認為他們能考得好,科學成績較高的學生,對科學議題產生的興趣則愈低,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自身的能力是無法評估也沒有自信的。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與彰化縣政府共同合作,第一場【深耕閱讀 看見希望】閱讀推手講堂,於11月14日在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現場吸引了100多位校長與老師一同參與。 講堂第一部份由閱讀典範教師、台南市彭遠芬老師分享她在台南七股的偏鄉小校裡持續耕耘的閱讀工程。 閱讀,是一個從不同的載體中,汲取並整體知識的過程,老師的角色便是要帶孩子從閱讀自己思考,看到世界的風景。彭老師認為教閱讀,要引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的習慣,教他們理解和思考的方法,幫助他們搭建學習的鷹架,讓孩子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老師們更要以身作則,自己先培養閱讀的興趣,多方吸收、參考、統整後,炒一盤自己的菜,用自己的方式,面對不同的孩子。  「我們應勇於閱讀、思考、發言、寫作」,彭老師的課堂上,完整實踐了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對於知識的看法,給予孩子機會和鼓勵,讓他們不害怕討論和寫作,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從閱讀中自主思考和理解。彭老師強調,寫作並不是寫閱讀心得報告,而是要引導孩子從自身出發寫切身的經驗,才有意義。 面對許多老師想要改變,卻擔心失敗的猶豫心情,彭老師大方分享各種自己實際運用的閱讀策略:「你就先拿一種方法在課堂上試試看,看到孩子們明顯的改變後,就會有信心繼續下去。」
還給孩子樂趣與創造力 在閱讀裡自在飛翔 金鼎獎作家幸佳慧老師,形容自己的半生是一場奪「框」而出的探索。她從求學時的自我追尋開始,在層層綁縛的社會價值體系間,發現生命本質最純粹的自由與無限可能,從書頁間破框而生。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和彰化縣政府共同舉辦「彰化領航行閱讀看世界」,10月24日在彰化新庄國小進行「卦山論見」主題閱讀講座,邀請幸佳慧老師從自身經驗談起,邀請現場一百多位彰化地區的老師,和她一起衝破體制,參與「閱讀,這個營救的大計畫」。 講座中,佳慧老師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念大學、研究所開始,佳慧老師便展現對兒童文學的興趣。成大藝研所畢業後,因為從事童書編輯、記者的工作,讓她有許多機會接觸國際插畫家和創作家,這些經驗讓她深刻感受台灣童書環境與國外的落差,以及以往所學與實務的距離,因此決定遠渡英國求學。 沉浸在英國深厚的兒童文學氛圍之中,她體認到西方文化中深植的自由與獨立的精神,以及對於兒童與閱讀之間友善及信任的態度。反觀傳統中國充滿權力關係的價值體系,以及對於教養的制式期待,緊捆了孩子與書的距離。即便至今,台灣的童書翻譯仍常受限於此,不由自主的將童書中趣味和創意拿掉,剝奪了孩子自在閱讀的權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