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推廣晨讀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圖書資源不足?排不出時間?老師或行政單位不願意配合?學生坐不住?《親子天下》特別募集各種疑難雜症,讓您了解晨讀運動的竅門。 晨讀運動絕非一蹴可幾。透過晨讀種子學校的經驗分享,我們歸納出校方及老師常見的困難,並一一彙整可行的方案,希望有助於學校成功推展晨讀活動。
面對未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 世界各國領導人、國際一流大學校長都疾呼:「表達溝通能力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台灣學生在口語表達上卻有四大病徵類型:沉默羔羊、火星人、裝可愛和驚弓之鳥。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如何流暢、明確精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許多國家也都看到這個趨勢,紛紛透過教育、訓練,加強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新加坡國民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在二十一世紀跟別國競爭。」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的八個教育目標,其中以「表達溝通能力」最為重要。 環顧世界各國,中國大陸從中小學開始就安排「口語交際課程」,來培養孩子口語表達溝通的能力,尤其在上海世博期間,政府更大力推廣這樣的課程。例如,他們會在課堂上模擬演練,「家裡電話鈴響了,拿起電話該如何有禮貌的回答?」還會設計各種「問路」、「問候」、「辯論」、「討論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實戰演練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
台灣要注意教育成就並非側重菁英或個人表現,而是國家整體的表現,從最新的PISA閱讀評比報告結果來看,不論孩子的成績好不好,家庭社經地位狀況如何,台灣教育未來的方向,可以放在讓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機會,幫助弱勢的孩子向上提升。 從2009年PISA閱讀素養評比結果看台灣的閱讀教育,PISA閱讀專家團隊主持人約翰.德容(John Dejong)今天(12/9)應天下雜誌之邀來台表示,和國際相較,台灣學生的整體閱讀表現在中上水準,但基礎閱讀能力不佳的學生比例卻很多,對於台灣未來的閱讀教育方向,他建議,閱讀教育的資源並非一直放在精英學生身上,而是要扶持程度落後的學生,讓所有學生的能力一起提升,全國學生的閱讀能力都在一致的水準之上,才能帶動社會進步。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排名出爐,台灣中學生「閱讀素養」表現不如上海、韓國、香港、新加坡,在東亞地區墊底。台灣學生不如別人嗎?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上週公布了最新的2009年評量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3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23、第5、第12,不但都比上一次退步,更在所有受測的東亞國家與經濟體中墊底。 究竟是台灣的教育出問題、還是PISA評量有欠公允?在結果公布後引起熱烈討論。教改多年來,沒有改變老師考試領導教學、學生為考試念書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台灣教育體制裡集中菁英教育的現象,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
數位學習已是新一代必備的能力,如何培養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個時代的學習,是長了翅膀的學習。 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熱門的通識課程,是由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主持、曾創下超過一千人同時修習的政治哲學課「Justice」(正義),這門一學期十二堂的課,已被放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只要滑鼠一點,天涯海角都能聆聽。 想要聽麻省理工學院(MIT)著名的商學院教授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講述為何企業能長青的「Advanced Strategy」(前瞻策略),這兩年來,在MIT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就能跟著上課、看到課程筆記和作業,而且還不用繳交每年超過五萬美元的MIT高昂學費。 過去,在頂尖學府上課是少數天之驕子的權利,但現在,讓知識與想法自由、免費地傳播,已是許多人致力的目標。「全世界愈來愈多大學將課程放到網路上,『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毫無疑問已是未來趨勢,」《紐約時報》指出。
在台灣,現在已有許多學校開始推動「晨讀十分鐘」,透過固定的「晨讀」運動,打破早晨窒悶的考試氛圍,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但能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成長,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然而,對於剛開始進入晨讀,沒有長篇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要依照「晨讀十分鐘」的概念自行挑選書籍,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源於日本的晨讀活動 20年前,大塚笑子是個日本普通高職的體育老師。在她擔任導師時,看到一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的高職生,每天在學校散漫恍神、勉強度日,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出外求職填履歷表,「興趣」和「專長」欄只能一片空白。許多焦慮的高三畢業生回頭向老師求助,大塚笑子鼓勵他們,可以填寫「閱讀」和「運動」兩項興趣。因為有運動習慣的人,讓人覺得開朗、健康、有毅力;有閱讀習慣的人,就代表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新科技為人類閱讀帶來巨大改變,台灣家長憂心孩子沈迷網路世界,美國賓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丹尼爾.華格納(Daniel A. Wagner)卻樂觀認為,新科技將成為改善教育的一大契機。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趨勢講座,邀請丹尼爾.華格納來台分享閱讀與新科技的展望。「閱讀如同燈泡,能把世界照亮。」他說,閱讀可以改變人類的思考,卻無法掃除文盲,在許多極度貧窮地區,教育並未真正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 許多人認為,透過政策推動、金錢投入可有效解決閱讀素養低落的問題,華格納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閱讀素養不是簡單有和無之間區別,近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降低全球文盲人數,但隨著文盲人數越來越少,下降的速度也越來越慢,要完全達到100%沒有文盲,還差「臨門一腳」。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閱讀趨勢講座,邀請美國賓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丹尼爾.華格納(Daniel A. Wagner)主講閱讀素養和經濟發展關係,剖析兒童與成人讀寫能力受到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趨勢。 丹尼爾.華格納引述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作《世界是平的》,指出隨著新科技的改變,地理位置不再重要,台灣不僅是一座小島,在許多方面遠比西方國家擁有更突出的表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非洲、南美、南亞等貧窮國家,民眾閱讀素養低落,反觀台灣將近100%民眾接受過初等教育。華格納表示,早在30年前,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就已對台灣學生在數學和閱讀方面的傑出表現感到興趣。 藉由引用大量數據,華格納證實閱讀素養和國家經濟發展間的緊密關係。他指出,閱讀素養表現較佳的成人,通常從事白領專業工作;閱讀素養較低成人,則多半隸屬藍領勞動階級。此外,在公共健康、犯罪率、貧富差距方面,都和閱讀素養脫不了關係。
不論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喜歡故事。 以下這些說故事的技巧能夠幫助你和孩子擁有更豐富的說故事經驗: PART 1─說故事前的準備 1. 選擇可以讀出聲音來的書籍 儘可能確保你選擇帶領的故事和活動是適合聽故事的對象(比方說,少量文字內容的繪本最適合4~7歲的兒童們閱讀,有著少量篇章的故事書比較適合6~8歲兒童閱讀,9~11歲兒童則讓他們探索自己愛讀的書籍)。這篇文章的最後,我們也推薦了一些適合各種年齡閱讀的書單,你可以自由選擇你喜歡的故事。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說故事的熱忱永遠比經驗來得重要。 2. 熟能生巧 請選擇你自己喜歡,也能享受閱讀的故事;最好也是適合讀出聲音來的故事。在開始進行說故事前的基本功,就是請先花點時間練習把故事讀出聲音來。這樣的練習有助於讓你的聲音更自信,也能對孩子的故事體驗有幫助。
功課可以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技巧,但太多的功課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到底要不要做功課?做多少功課?孩子的家庭作業引發全世界大人的論戰。 孩子的功課已經引起全世界大人的關注。家長、老師、教育專家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思考,佔據孩子課後生活極大部分的功課,到底所為何來?日本、德國、美國主流雜誌都曾以「功課吃掉我的家庭」、「寫功課如何不生氣」等封面故事大幅報導學校功課引發的種種問題。美國各級學生自從各州實施標準測驗,以及為申請名校,也感受到愈來愈重的課業壓力和考試成績,家長老師們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的教育線上討論區,對於功課的抱怨、疑問、困擾總是琳琅滿目。 為什麼現在對功課的討論愈演愈烈?因為二十一世紀對學習的新定義和需求,已經讓仍停留在十九世紀的功課類型顯得捉襟見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