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多鄰國」(Duolingo)入選時代雜誌的100大影響力企業,一個來自瓜地馬拉的理工男,怎樣顛覆全世界孩子的學習? (親子天下提供) 我們的生活,正深深受著哪些人與機構影響呢?答案不一定是大公司、大人物!
數位時代讓孩子更容易透過網路、電子設備閱讀,但OECD在30個國家的研究發現,電子閱讀養成的閱讀力,卻比不上抱著紙本書的傳統閱讀方式。他們在成績優異的孩子身上,找到如何平衡兩種閱讀模式、累積閱讀力的方法。 (親子天下提供) 研究顯示:電子閱讀不比傳統閱讀
孩子沒有耐心、不願等待嗎?耐性不是天生的,他們更不懂什麼叫做等待,但這是可以學習的。學會耐性、願意等待的孩子,還會更快樂,囊括人生更多收穫。   (親子天下提供) 小小孩沒耐心的時候怎麼辦呢?叫他們要有耐性,不要急、等一下嗎? 但很可能,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耐性與等待。大人再怎麼說,他們還是停不下來。
大人常抱怨孩子沉迷於手機與社群媒體,影響睡眠、成長與學習。但一名爸爸把青少年女兒送到不能用手機的學校一年後,發現全家的收穫良多。或許需要反思與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親子天下提供) 試想把孩子送到沒有手機、也不能時時上網的世界,回到爸媽們小時候的年代,會是什麼樣子?
專家指出,愈頻繁進行親子共讀,愈能促進嬰幼兒大腦及語言發展。近期台灣師大發表的學術研究報告顯示,台灣2歲幼兒每天接觸3C的比例高達93%,每天親子共讀的僅有18%,且親子共讀質、量,都和家庭社經地位有關。
忙了一天的父母,心中雖知道抱著書陪孩子讀的重要性,卻總不免有力不從心的時刻。新的研究發現,偶爾偷懶、讓孩子用聽的也能學!大人都知道,陪孩子捧著書唸給他們聽、甚至邊指著字邊讀,對孩子的識字、字彙理解、閱讀、身心發展都助益良多。但是在學校,孩子的數目比老師多得多;回到家,爸媽又已經累了一天,還要處理家事或加班,實在是知易行難。
當跨領域學習和長文考題成為趨勢,閱讀理解,將是未來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台灣推廣閱讀教育行之有年,為什麼在面對新課綱的素養學習和考題,仍面臨學生閱讀理解力不足的問題?近來致力推廣閱讀理解的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特別有感,他指出,過往大家對閱讀常有一些迷思,認為孩子只要多看書就好,但「大量閱讀」並不等於「會閱讀理解」。不懂得閱讀理解,造成孩子經常「看不懂題目」、「作文寫不出來」、「看到長文就放棄」。
很多大人希望孩子能多讀一點「紙本」實體書,然而,除了記錄閱讀書單、寫心得、集點等做法,如何再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一不三要」策略,讓孩子真心喜愛閱讀。
為什麼孩子到小學中年級,突然不愛看書?多數孩子不是不愛書,而是他正處於「學習閱讀」跨到「透過閱讀學習」的轉換期。羅巧雲(化名)在女兒上小一那年成為學校故事媽媽,羅巧雲說故事,女兒就聽故事,她從不擔心女兒有閱讀的困難。一直到女兒升小四才發現她不愛看書,功課也慢慢吃力:「仔細回想好像從小三就開始,為什麼她一、二年級時我都沒感覺?」
想提升孩子思考力,卻不知道怎麼拿捏?閱讀促進思考,但孩子喜歡的書沒內容怎麼辦?有心引導孩子透過生活中的事物學習,但孩子卻不領情?這些囧情境其實正是開始的好時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