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面對新課綱,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但孩子學什麼好像都沒興趣,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標,邁向主動?
全世界都在探討,為何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為何年輕世代缺乏前進的承諾?不論從腦神經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來看,都導向因為缺乏「動機的來源和目的感」。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曾花了七年的時間,針對一千兩百位居住在美國五個不同社區、年齡在十一至二十六歲的年輕世代做了「目的感」的研究,並深度訪談其中四分之一的人。
戴蒙發現,所謂有「目的感」的人能夠奮力完成正在做的事,因為他能清楚回答自己為什麼正在做這件事?以及這件事對他人/世界的重要性是什麼?有「目的」(Purpose)和有「目標」(Goal)並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有「目的感」的人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能從中找出對他人/世界的價值,且能對所做之事投入長期的承諾。
3C衝擊學生閱讀動機,偏偏108課綱上路後,國中會考各科都更重視閱讀。但全台僅17%所國中小有閱讀推動教師,民間團體籲落實「校校有閱推師」,來提升閱讀教育品質。
全台僅17%中小學有閱讀推動教師。學生閱讀示意圖。楊煥世攝 (親子天下提供)
每3C衝擊學生閱讀動機,偏偏108課綱上路後,國中會考各科都更重視閱讀。但全台僅17%所國中小(共576校)有閱讀推動教師,能開設專門閱讀課,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今(18)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此事,及早落實「校校有閱推師」,提升閱讀教育品質。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中小學圖書館委員會主委曾品方指出,3C、社群媒體環境降低中小學生專注力,校園現場更需專業且專職、專任的閱推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世界,培養獨立思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天天、事事讚美孩子,才能激勵他們做好一件事嗎?研究發現,意料之外的讚賞,更能啟發孩子的動機,也教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式鼓勵孩子,更能讓孩子養成持久的內在誘因。
想到數學,不只孩子煩,連看功課的家長也跟著頭痛嗎?哈佛教育碩士班畢業生分享了帶著孩子跟家長一起「搏感情」,用四種信任,教好、學好數學的訣竅。
大人都會擔心孩子盯著螢幕太久,妨礙身心健康。但是硬性規定、限制使用時間這一招已經落伍了,甚至會阻礙孩子的學習。美國年度科技教育大會建議師長用這7招,引導孩子在網路上少混、多學。
孩子從小到大,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長大後想要做什麼」?閱人無數的作家、組織心理學教授和新聞工作者同步建議,換個問題,更能帶孩子探索寬廣、富足又開心的人生。
父母常忍不住描述與讚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他們更早一步訴說他們的感受,不自覺的打斷孩子活在當下的專注享受。其實,有時跟孩子靜靜相處半小時也很好,其中還暗藏帶給雙方的禮物。
數位時代、商業世界流行的大數據,在「教」與「學」也能派上用場。雖然教育不是算術,不能只看數字,橫跨全球3億學生的大師分析卻可以帶著學校、老師、家長與學生突破盲點,思考如何讓教與學都更有效。
教人們與組織如何成功的管理大師,教養孩子的秘訣竟然是如何犯錯與失敗!全球管理學者排名第一的哈佛商學院名師分享如何分辨聰明、正確的錯誤,帶孩子安心地犯錯,安全地失敗。
爸媽們有多常望著手機,不知不覺愈來愈專注,而忽視了身邊的孩子在說些什麼呢?在孩子眼裡,他們看到的是面無表情的臉、冷淡的回應、不耐煩的態度,而且從小就默默的學了起來,影響他們如何與人互動和長期的情緒智商。
(親子天下提供)
別讓小孩常常玩手機,但是大人滑手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