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趨勢
要青少年打開話匣子、多聊已經不容易,更何況是要他們言聽計從,在關鍵的時候依循大人希望的方向,做出決定、改變。「動機式訪談」幫助大人了解青少年的心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孩子說服自己做出改變。
在日本掀起「非認知能力」熱潮的關鍵推手——日本非認知能力協會會長中山芳一,是該領域著作最豐的專家。《親子天下》專訪中山芳一,用9個必知Q&A,理解什麼是非認知能力、為何在AI 時代變得比成績更重要。
當閱讀素養成為國際競爭力指標,台灣卻在2006年閱讀素養(PIRLS)評比中跌了一跤。教育部補助中小學校園申請增置閱推教師,事隔16年,這項制度性的投資,證明是將台灣小學生閱讀素養推向全球前十的關鍵。教育部自2009年起啟動「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計畫」,補助學校增置「閱讀推廣教師」(簡稱閱推教師),由校內編制內教師兼任。
這群教師要經營圖書館、處理圖書編目,開發閱讀課程,甚至還負責培訓圖書志工。他們用一人的力量,在不同教學科目間穿針引線,串接全校資源,讓閱讀成為校園文化。
根據113學年統計,全國有576所學校擁有閱推教師,占全國中小學17%。由於計畫經費有限、有志者眾多,近幾年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高雄市也額外挹注經費,補助有申請教育部計畫但未通過的學校增置閱推教師,合計全台目前有將近1000位閱推教師。
「經營圖書館」,只是閱推教師的初階任務。
桃園市建德國小全校2000餘人,擁有300多坪的圖書館,一眼望去,又細分多個教學區,空間大到還分前、後門。下課鐘聲一響,學生魚貫走進來,有的拿起百科全書就坐在閱讀角獨享,也有學生跟同學小手拉小手,不甘心地喊著:「吼,達克比又被借走了啦!」熱鬧的景象,很難想像這裡在10年之前,一切百廢待舉。
閱讀的樣貌已徹底改變。對國中小學生來說,「看書」不只是翻紙本,更常是滑開平板、點擊畫面。《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超過4成學生常用數位載具閱讀,面對電子閱讀新時代,大人該如何協助孩子真的「讀進去」?
暑假就是要休息?其實,在升學壓力下,多數學生都還是會參加不同類型、帶有學習意味的暑期輔導、補習或營隊。美國研究發現,暑期學習對學生有不少好處。但是要有成效,得要掌握很多秘訣⋯⋯
(親子天下提供)
暑期輔導是很多父母學生時代共同的回憶。時至今日,補習班的暑期密集班或先修班、學校的暑期輔導、或是其他機構的各種營隊,更是琳瑯滿目,也是學生趁著放假複習、追趕落差、預習與拓展視野的時機。
面對新課綱,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但孩子學什麼好像都沒興趣,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標,邁向主動?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楊煥世攝
全世界都在探討,為何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為何年輕世代缺乏前進的承諾?不論從腦神經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來看,都導向因為缺乏「動機的來源和目的感」。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曾花了七年的時間,針對一千兩百位居住在美國五個不同社區、年齡在十一至二十六歲的年輕世代做了「目的感」的研究,並深度訪談其中四分之一的人。
3C衝擊學生閱讀動機,偏偏108課綱上路後,國中會考各科都更重視閱讀。但全台僅17%所國中小有閱讀推動教師,民間團體籲落實「校校有閱推師」,來提升閱讀教育品質。
全台僅17%中小學有閱讀推動教師。學生閱讀示意圖。楊煥世攝 (親子天下提供)
每3C衝擊學生閱讀動機,偏偏108課綱上路後,國中會考各科都更重視閱讀。但全台僅17%所國中小(共576校)有閱讀推動教師,能開設專門閱讀課,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今(18)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此事,及早落實「校校有閱推師」,提升閱讀教育品質。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中小學圖書館委員會主委曾品方指出,3C、社群媒體環境降低中小學生專注力,校園現場更需專業且專職、專任的閱推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世界,培養獨立思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天天、事事讚美孩子,才能激勵他們做好一件事嗎?研究發現,意料之外的讚賞,更能啟發孩子的動機,也教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式鼓勵孩子,更能讓孩子養成持久的內在誘因。